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带中碘的检验和提取”的教学和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带中碘的检验和提取”的教学和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海带中碘的检验提取教学中,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学习;碘的检验和提取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2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化学课程标准改革的要点之一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的职责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原来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进行整合改进、变通迁移的能力,这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结合“海带中碘的检验和提取”一课,进行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和反思

1、探究课题的确定

《实验化学》模块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从海带中提取碘”作为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的第一个课题,体现了它在实验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中,碘的提取方案事实上就是碘元素的检验,而在此实验教学中,课程也要求掌握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操作,如果学生探究出了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方案,那么,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设计问题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因此本节实验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探究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方案。于是,我把实验课题做了相应的调整,把原来的“海带提碘”调整为“海带中碘的检验和提取”作为我的实验教学课题,使实验探究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2、适时合度的有效“布白”探究――鼓起学生思维的翅膀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而教学中所讲究的“布白”艺术是指在教学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探究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这种“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2.1 了解学生实际学力,“适时”布白探究

在探究“海带中碘的检验方案”的设计中,最快捷省事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完成下表填空,然后实验验证,这属于快餐式教学。这样的设计对已经具备卤族元素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生来说,毫无难度,激活不了学生的思维,也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设想的机会。

根据教材,“海带中碘的检验”集元素化学、实验化学、化学原理于一体,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探究对象学生看得见,探究能力学生够得着,探究方法学生行得通,预计学生完全有能力探究出海带中碘的检验方案,由此教师可以大胆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放手“布白”,给予学生资料信息进行探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资料信息:

①海带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褐藻胶、甘露醇、维生素、碘乙酸等含碘有机物;②有机碘灼烧之后,可使有机碘变成无机碘,即:碘化物(r);③灼烧也能使有机物中的C、H、0通过燃烧除去,使灰分中碘的含量浓缩增大;④I2+5CI2+6H2O2HIO2+10HCl。

这种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的“适时”布白,有利于学生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2.2 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度”布白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对于以上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实验方案的设计感觉困难,无从捉摸,可见布自在“适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合度”。布白缺少了坡度就不能取得启发思维的效果,只有“适时合度”的布白才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像而生出“实”来,“跳一跳,摘桃子”,真正达到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探究问题没有层次、缺乏坡度,致使学生思维跳不到那么高,跳不了那么快,难以达到教学预设的结果,完成学习任务,更扼杀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可见,作一些坡度合理的提问是很有必要的:“最近学过碘元素的检验有哪些方法?不同碘的形式有什么不同的检验方法?”这样铺垫式的提问,给了学生很大的启发,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立刻联想到刚学的卤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思维提高到了“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鼓起了学生思维的翅膀;使已学的知识溶解在学生思维的潮水之中,诱发了思维共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不同的检验方案,相互知识补充,相互启迪思维,在讨论和辩论中修正方案。

探究过程中,只有“适时合度”的有效布白,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思潮翻滚。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切实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体会做“智慧体操”的乐趣,而不再是老师越俎代庖,代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

2.3 实验探究,检验理论探究成果,优化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探究出的方案是否真的可取呢?教师可以进行“理论一实验一理论”模式的探究,用探究出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再来完善理论。在这节课的实践中,学生没有充分运用信息资料的第四条,讨论不出氯水和淀粉加入顺序的不同区别,执意认为加入先后顺序不同对检验毫无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告知学生显得有点苍白无力,教师不要执意学生―定要一次就成功,得到最完善的方案,有时候不完美才显得真实和美。这种情况下,调整上课方案是必要的,让学生做对比试验,让事实来说话,最终在实验的矛盾中,学生定能通过真实的体验归纳出更优化的实验方案。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目的――提升学生素养

化学教学的价值所在是,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进行整合改进、变通迁移,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探究学习模式恰恰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1 知识为线、方法为纲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化学不是仅仅只教授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概念和定律等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的思想方法

和建立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这才是真正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也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所期待达到的。为此,在本节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海带中碘的检验和提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给学生一些科学探究的启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海带中碘的检验和提取为明线(即“知识为线”),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暗线(即“方法为纲”)。明线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暗线是科学方法的提升。在课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海带中碘的检验方案的探究(明线)体会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暗线),并将探究方法进行课后的延伸:思考如何测定市售食盐中是否加碘?从课堂探究走向解决生活问题的课外探究,不仅有效地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且在探究中逐渐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关注STS的探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是一门使生活更美好、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在碘的检验方案中,氧化剂的选择其实很多,那现实生产操作中,从成本和绿色化学的角度选择哪种氧化剂更好?这样的问题探究紧扣了社会发展主题,体现了人文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增强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增强绿色化学的意识,提升人文的素养。

4、教学反思

4.1 用之有序,捉之有智――灵动的课堂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对课堂的预设,在这种开放式探究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和预设不同之处。课堂是预设和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对预设性问题用之有序,生成性问题捉之有智,这才能使课堂精彩和丰满。

在探究1(检验海带中的碘元素)的教学设计中,预设了几种可能会出现的检测方案:灼烧溶解过滤滤液

①+CI2观察颜色(肉眼很难分辨,不可行)

②+AgNO3+稀HNO3―黄色沉淀(有Cl-干扰,不好)

③+C12+淀粉变蓝(此方案完善看视学生现场反应)

④+Cl2+CCl4紫红色

但在课的实践中,第4方案没有一个学生触及,出乎意料,但是这种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恰恰又是教师的最好资源。只有智慧地捉住并合理处理生成性问题,才能使课堂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可见教师的应变,就是智慧的体现,也是课堂灵动性的体现。在此,教师可以索性不提第四个检验方案,留到探究2“提碘”中让学生亲身感悟。

在探究2(如何提取碘)中,学生在检验方案的基础上,能很快归纳出提取碘单质的方案:灼烧溶解过滤滤液+Cl2+CCl4,在此即可即兴发挥,收集学生做检验实验剩下的滤液,按学生的要求做演示实验,真的能看见学生所预期的现象吗?在这种“逼人期待”的悬念中,相信学生肯定会认真而又急切的观察实验现象。当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时,学生马上处于成功的兴奋体验中。此时,追问:这个颜色是不是碘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所特有的?用这种方法可不可以用来检验碘元素呢?学生顿悟:哦!还有这种检验的方法。由此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来补充探究1中实验检验方案的缺失,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随机把握住了生成性的问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精彩。教学方案的应变调整,既轻松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才是最好的。

4.2 探究学习,提升素养――坚持新课标理念

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提升素养,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怀揣新课标理念,坚持理念渗透教学设计,才能逐步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螺旋上升,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