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种影响了无痕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种影响了无痕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唯我独尊,有的沉默孤僻,有的懒散傲慢,有的倔强任性,有的做什么都缺乏耐心……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一般来说,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使其“正常化”。何为“正常化”,即指学习出色、听话乖巧的学生。然而,作为学校心理教师,我首先想的是:是什么让学生有了这些行为表现·在与这些学生的多次接触中,我发现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父母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然而,不管是“精英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一直在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学生,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可是,无论校长和老师多么努力,总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小A是一个高一学生,但他与其他学生不同,在普高里,他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他的听力不好,需要戴上助听器才能听到他人的谈话内容。因此,他不是很愿意融入班级,也不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不错。平时不怎么搭理同学,也不期望老师多关注,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有一阵子,其学习成绩下滑,英语默写也出现很多问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面对老师的关心与询问,他只说没事,可能最近休息不好。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位学生的父亲。与其父亲的交流沟通中,我认识到,这是一位很关心、很爱儿子的父亲。但正因为父亲“过分”的爱护,做任何事前都是拿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比如说:孩子刚进入这所普高时,他就默默地来到学校,期望学校能把他的儿子安排在一个有认识的初中同学的班级里,希望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孤独;入校学习后,他又找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期望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希望孩子在校不“被欺负”;在家里,也时常对孩子要求严格,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时刻都不放松……这位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尽自己所能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以为孩子也喜欢他的这种安排。但儿子知道后,根本不领情,反而大发脾气,甚至出现了“叛逆”的行为。

当知道我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后,这位父亲用迫切的眼光注视着我,提出了他内心的疑问:“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一点也不理解,甚至都有点恨我了呢·”

对此,我与这位父亲进行了多次的详谈,他也认识到了平日里的观念和方法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期间,这位父亲也很配合,不断改善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最后,孩子与其“冰释前嫌”。在后期的反馈中,我了解到,父亲体会到了与孩子交流不仅仅就是默默地为孩子安排好“自己认为好”的一切,也不是去“统治”孩子的行为与思想,而是要走近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去尊重他、关心他、理解他……孩子也体会到了父亲的改变,由以前的“专制”变得更民主、更可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在真诚的沟通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随着本案例的圆满解决,笔者对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一块也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爱——读懂孩子的心

对于父母为什么觉得很难读懂孩子的心·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而非“心灵”。

我们平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了,父母就开心;一旦孩子不按父母的期望去做事,表现出了异于平常的行为,父母就会愤怒,甚至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而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语言是“你应这样做”,“你不该那么做”……这也许就是许多父母感到孩子难管难教的共因。

现实生活里也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灵,会更多地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情,去关注、探索孩子不肯轻易表露的内在情感,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语言是“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以平等的态度去了解、感受孩子的内在需要,这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

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处在青春期的高中孩子,其内心世界更敏感、更脆弱,表面上,他们不愿与师长交流,但其内心很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注,因此,家长要把握时机,在爱的包围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二)倾听——给予孩子“发言权”

高中生大都还未成年,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最有想法但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又难以全面看待问题的时期,最期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特别是想得到师长的肯定)的时期。可我们很多的家长都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还冠冕堂皇地解释说,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孩子只要按着父母的话去做,肯定没有坏处。一旦遇到孩子不听话、出现叛逆行为会感到很困惑、很失望,感觉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多次的心理咨询及他人的教育案例让我明白:只要孩子愿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问题发现在早期,及时解决,更可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释放心灵痛苦的途径。医学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有些病该发烧的时候就应该让它发出来,而不是用药强压下去。相同的道理,孩子心中的困惑强压是压不住的,积聚多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而那时的结果也许就无法想象,到时再想解决,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父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位有思想的发言者·还是成为一头“沉默的羔羊”·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把发言权还给孩子,在平日里,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真诚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对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否定,听完整后,对于不是很恰当的想法,再作适当的引导也不迟。

(三)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对子女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也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孩子的参照。所以,父母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事事给孩子树起榜样。

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父母要注意提升自身修养,广闻博见,用科学而宽容的态度去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总之,在要求孩子做之前,自己要率先垂范,因为,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

康德说,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可见,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作为父母,我们不单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孩子“应如何做”、“不该如何做”,而是要用一颗爱心去真诚地倾听孩子、尊重孩子,辅以正确的榜样示范,因为,有种影响了无痕迹,孩子只有在家长的正确引导教育下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