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谏太宗十思疏》三种教材注释对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谏太宗十思疏》三种教材注释对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苏教版、人教版和粤教版均选录为课文,其中几处选文的注释颇有争议,笔者稍加整理,并作对比分析,以供方家批评指正。

一、臣闻求木之长者

关于“长”的音义,人教版和粤教版都读作“zhǎng”,解释为“生长”;苏教版读作“cháng”,解释为“高”。其中人教版的参考用书对此争议还作出了辩解:

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测,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这种解释颇不合理。首先,此句谈的是“固其根本”与“木之长”之间的关系。按照人教版和粤教版的解释,根稳固,树木才能生长。反之,根不稳固,树木就不能生长。这也不合常理。其次,根据人教版教参的解释,有些树即使根稳固,也长不高大,并据此否定“高大”的含义。这对“高大”的理解太狭隘了,且这种横向比较也不可取。比如在中国人眼中,一个人一米九算是高个了,但是跟姚明比起来就是矮个了,你能说这个人跟姚明比是个矮个就断定这个人是个矮子吗?高矮是相对的,本文是不能这么比较的。它的原意应该是同样的树,根更稳固的,长得就越高。再次,从词性的角度来看,长(cháng)、远、安,都是形容词,更合乎骈体文的要求。综上,苏教版的解释更为合理。

二、戒奢以俭

此句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和意义,三种教材有两种解释:

1.“以”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俭”则为动词,意为“行节俭”。此句可解释为“戒除奢侈而行节俭”,苏教版教材即为此解。

2.“以”为动词,意为“用,行”。此句可解释为“戒奢侈,行节俭”,人教版和粤教版即为此解。

孤立地看此句,上述两种解释均可,但骈体文要求“戒奢以俭”与“居安思危”要相对,“居”和“思”都应是动词,因此“戒”和“以”都应是动词。故笔者觉得人教版和粤教版的解释更为合理。苏教版的解释也可能是为了语句的通顺,加了一个“而”字,“以俭”的解释同2,但若是这样,也是蛇足之法。

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本句来源于诗经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意无可争议,但是三种教材的处理却各不相同,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苏教版是对“能克终者盖寡”作了注释:“能够善终的很少。克,能够。”既然“克”是“能够”的意思,那么“能”又是何意呢?教材未作解释,而学生在自学时问的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

粤教版正文是“能克终者盖寡”,作的是“克终者盖寡”的注释:“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同样没有对“能”作解释。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则直接没有“有”、“能”二字,也就省去了上面的麻烦。其实这两个字在文中也只是衬字,但是高一的学生对骈体文还很陌生,未必知道此处的“有、能”只是衬字,并无实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苏教版和粤教版在此处还是稍作解释为好,或者如人教版的处理也可。

四、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苏教版和粤教版对“宏兹九德”的注解相似。

苏教版:“弘扬这九种德行。宏,扩大,弘扬。兹,此。九德,语出《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粤教版:“弘扬者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两者都将“兹”解释为指示代词“这”,并且对这九种美德做了具体的说明,那么“这九种德行”上文是一定有所提及。但是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先提出“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的观点,并将其具体化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再具体化为“十思”。前文只字未提到“九德”,下文亦无照应,突然节外生枝,令人费解。所以这两种解释都违反了“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原则,明显脱离了本文的语境。

再看人教版的注解:“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尚书·皋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人教版句子的翻译比苏教版和粤教版更为合理,魏征要求唐太宗做到十思,其中隐含的品德就是扩大了九德的修养。省略了指示代词“这”的翻译,译文也就无需和上文一一对应。但是该注解随后又增加了对“兹”和“九德”的解释,就又犯了前两种教材的错误了。

笔者认为此处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九”应为虚数,“九德”是对应上句的“十思”,因此魏征写“宏兹九德”应是为了符合骈体文的要求,而不是又生出另外一个“九德”的概念。古汉语中关于“九”为虚数的情况也很多,例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肠一日而九回”等。所以“宏兹九德”解释为“弘扬这许多品德”较为合理。二是“九德”是专指君王应具有的众多的品德,不再是皋陶时代的那九种品德了。“九德”一词产生于尧舜禹时代,而本文的创作已经是唐朝,词的含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正如“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等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该词已经突破了原有具体的范围,而成为一种统称。另据《伦理学大辞典》对于“九德”的解释:“……皋陶还认为,能做到其中的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了;能做到其中的六德,就可以当诸侯;作为天子则九德并用。”从这里看,九德是指天子应当是具备各种优秀的品德,而并非指具体的九种品德,或者说“九德”就是君王专用的词汇,专指君王的品德。所以“宏兹九德”可以译为“弘扬这君王的品德”。

总之,三种教材的注解各有优劣,互为补充,我们在备课时若能博取众长,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周勇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