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英汉句法现象对比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英汉句法现象对比浅析中英文化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显性标志。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各自文化独具魅力的一面。句法又是构成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的句法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西方在文化内涵方面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句法现象 中英文化差异

1.前言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古语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言若是没有语法的约束,就无法进行沟通,承载文化更成为了天方夜谭。换句话说,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律条文,让语言有法可依。然而语言并不是独立的,它是与社会文化相随相依的。因此,研究一种文化是离不开对这种文化的承载体――语言的探索的,而句法又从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反映了语言的结构方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句法差异

根据世界语言谱系划分,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a-Tibetan family)。汉藏语系拥有最多的讲话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且分布较为集中,以东亚的中国为中心,略向西南辐射。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强大,汉语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中的日耳曼语族(Germanic group)中的西部语支,主要分布于英、美、加、澳、新西兰和南非等国。所属两种不同的语系,汉语和英语在句法表达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下面将针对两种典型的句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2.1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和汉语中的“被字句”

学者们普遍认为英语中的被动结构比汉语中的被动结构语法化程度要高。倪魏、邵志法(2004)指出英语被动结构语法化过程涉及变换语序、名词格变动、动词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虚词等,而汉语的动词缺乏形态变化,汉语被动结构语法化主要是语序的变化。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相对于主动语态而言的,其基本句型结构为:主语+be+过去分词+(by短语),句子中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by后面通常是名词或代词,表示发出动作的人或是事物,称之为施动者,可以省略。例如:Peter was fired by his boss.(皮特被老板解雇了。)不仅如此,在英语中的某些感官动词和系动词可以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含义,例如:The flower smells sweet.(花闻起来香。)花不能自己去闻,只能是被人闻。又如: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这本书值得一读。)同理,书无法自己去读,只能是人来阅读,所以这两句是典型的用主动语态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中的被动结构最突出的表达就是运用“被”字句。“被”字本身作为名词的话,可以理解为“被褥”(blanket),一旦运用到“被”字句当中,就成为了一个多动能性词,本身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了。在商务印书馆一年一度的“汉语盘点”字词征集活动中,“被”字当选为2009年度“character of year”(年度字),而“被时代”也应运而生,一时间,“被涨价”、“被死亡”等词汇层出不穷。而从现代汉语的句法角度来看,被字句是一种典型的动词谓语句,其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一定是动词。一般的“被”字句都要求动词具有处置性,即对句子中的主语,也就是受事者的处置。通常只有可以带宾语的及物动词才可以运用到被字句中。绝大部分的“被”字句都体现了施事与受事之间的关系。而从结构意义上来讲,被字句的基本意义是突出表达的被动关系,主语通常是受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被”字引出的施事者具体执行。通常我们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VP。例如:小张被老板开除了。(XiaoZhang was fired by his boss.)(2)“被”后施事者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VP。(此处“被”是助词)例如:会议被取消了。(The meeting was canceled.)(3)“被……所”固定结构:受事+被+施事+所+VP。这种结构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是从“为……所”演变而来。例如:观众被演员的表演所感动。(The audience were moved by the actor’s performance.)4.“被……给”固定结构:受事+被+施事+给+VP。例如:那棵树被人给砍了。(That tree was cut down by someone.)从以上四种类型,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被”字句是依靠介词“被”引进谓语动词的动作主体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而把动作涉及到的对象置于句首的句式。

2.2英语与汉语的存现句

英汉语存现结构的句法形式不同。韩景泉(2001)认为英汉语存现结构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但英语存现结构中“there”成显性状态,而汉语存现结构中相应地则为隐形,缺乏形式体现(韩景泉:英汉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J,现代汉语,2001(2):143-158)。

1942年,吕叔湘提出了“存现句”的概念,认为其表示的是“纯粹的存在意义”。《现代汉语句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斌,2000:182)一书中认为存现句是叙述或说明某处或某时存在、出现、消失的某些人或事物的句子。根据句意和谓语动词的情状类型不同,一般分为三类:(1)存在句,即表现存在的存现句。例如:房间里有一张床。(2)出现句,即表示出现的存现句。例如:她的眼睛里涌现出了泪水。(3)消失句,即表示消失的存现句。例如:我们班少了几把椅子。一般的论著都把存现句分析为主谓句,句首处的词语作主语,即谓语陈述的对象,体现一定的事物性,而相对的后段就是宾语。

英语中表示存在的最典型的句型就是there be句型。《破解英语句型》(国防工业出版社,张迪,张鹏,2006:213)一书中将此句型细分为十四种形式,本文甄选了其中三种进行分析。(1)there be+名词/名词词组+地点状语(副词/介词短语),例如:There is a bed in the room.(房间里有一张床。)这一类的句子与汉语存现句中的存在句基本一致。(2)there be+名词词组+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例如:There is a car coming around the corner.(从街角那儿来了辆小汽车。)这一类句型可大概视作汉语存现句中的出现句,但由于此句型后面所带的附加成分的不同,往往在表达和理解上与汉语的出现句又有细微差异。例如:There were two people injured in the accident.(有两个人在车祸中受伤。)因为这句中名词后面附加的是过去分词,表示的是已经发生过的情况,如果运用汉语出现句的理解方法,此句就无法成立。(3)there be+形容词+to be +主语+(状语)。例如:There is sure to be some snow tonight.(今晚肯定有雪。)这种句型一般多用于表示可能发生或是必将要发生的事情。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在英语的存现句中没有表示消失的句子,这点和汉语有所不同。

3.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须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刘润清(2005:23)把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百科知识构成,语言与百科知识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承载于被承载的关系;另一部分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构成,此类文化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是保证语言使用得体的知识,与语言是棋规与棋子之间的关系。Nelson Brooks认为:关于文化的种种含义,有两点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切,文化是人类生活最好的那部分(Hadley,A.O.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345-385)。

3.1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西方语言中“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为动词,有耕种、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居住、联系等多重意义。英语的“culture”一词有栽培、种植的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后又引申到精神活动及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上,与汉语中“文明”一词更为接近。而在汉语中,“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文”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载:“文,错画也,象交文。”后来进一步引申为彩绘、修养之意,到今天的美善,德行之意。“化”本义是指造化、生成,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大改变,后引申为教化、从善之意。两字合并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成为一个整词是在西汉以后。

3.2产生文化差异的条件

3.2.1地理环境

欧美许多老牌英语国家,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发展,包括战争与殖民地等因素,据统计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有171个,笔者无法一一列举对比,故选择英国作为说英语国家的代表进行分析。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岛国,还包括一些英国海外领地。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正因为四面环海,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得比较早,这也为日后英语传播到其他国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仅如此,还为早期的英国的文化发展预留了独自成长的环境。中国是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位于北半球的文明带的最东端,东面临海,西北横穿戈壁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中国的文化保留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3.2.2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个人在他所生长的环境中会逐渐形成他们对这种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价值观念和语言行为。在地域文化传统及长期的历史积淀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西方文化崇尚自由、私有,突出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主导。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谐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突出集体主义,强调道德规范,自我约束。不仅如此,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形式逻辑,或者可以说是偏向于直线型的思维方式,说话时多运用多种有型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方面的完整,概念指代分明,使用的句子组织严密,句法功能成外显特性,反映到说话或是写作中去就是开门见山,引起注意。而汉语语言形式受意念引导,概念、推理、判断都严不可分,因而说汉语的人的思维多以知觉、具体和圆形作为特征,偏重于辩证思维,使用的句子大多比较松散,句法功能多呈隐含形式。

4.结语

以上是对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的不同进行的一点探究,通过对比中英两种典型的句法的研究,折射出两种语言所呈现的文化差异。学习一种语言一定不能离开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学习,因此,这些差异对于英语的国内教学和汉语的对外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增订四版).

[2]张斌,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迪,张鹏.破解英语句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何晓琪.语言与文化.朱通伯.外语教学科研论文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倪魏,邵志洪.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128-133.

[6]韩景泉.英汉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1,(2):143-158.

[7]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