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画题与话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题与话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试用“画题”代表画家个人的绘画言语、“话题”代表社会或绘画圈关注的群体语言,从语言和言语、施指和受指等与语言学相关联的角度,浅析二者互相影响、任意相关的关系。

关键词:画题 话题 语言 意识

一、画题与语言的个体性

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绘画特点、风格,以及独属于自己的绘画题材。在画家一生的绘画创作过程中,一个主题或母题的选定很关键。就像确定自己的绘画风格、笔法一样,选定自己主要的画题对画家来说,等于选定了在漫长绘画河流中属于自己的一叶扁舟。画家并非随意地选择画题,这通常会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相契合。一个或一些绘画主题,一般是被画家看到、体验到、注意到并最终吸引到而确定。

确定绘画主题,并终身探寻追求将其发挥至极致,直到观者一看到某一类型题材的杰出画作,便能脱口而出是某某画家之作。这种将绘者与所绘之物融合为一的大家比比皆是。如20世纪中国变革和创新的中国画大家蒋兆和选择人物作为其绘画母题,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其代表作《流民图》更是确立了中国水墨人物在世界艺坛的地位;潘天寿善画鹰、八哥和四君子;齐白石善画普通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题材,如萝卜白菜、葫芦丝瓜、虾蟹小鸡等;黄宾虹擅长的绘画主题是雨山、夜山,浑厚华兹,开山立派;而说到画牛,大家会情不自禁浮现出李可染充满乡野闲趣、悠然自得的牧童水牛。稍有书画常识的人,更加熟悉吴昌硕的寿桃、张大千的墨荷、任伯年的钟馗和徐悲鸿的双马。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代表画家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画题,方力钧的玩笑写实光头、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岳敏君的“现代兵马俑式”大嘴笑脸和王广义的大批判波普,观众早已将画家与其画题划上等号。西方画家亦如此,如只画风景画的康斯坦博尔、莫奈、柯罗;人物肖像画的代表德拉克洛瓦、大卫、安格尔;卢奥的画题是宗教;莫兰迪长达40年不变静物画题。

上述例子是以画家个人选择的画题来谈,如果将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看做两个不同个体,那么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或时代背景下,画题也迥然不同。中国绘画喜以人物、花鸟、山水题材为主,正与西方古典绘画的人物、风景、静物三大主题相对应,从中既可以看到中西绘画在绘画母题选择上的相似与差异,也可以发现在相似母题背后的不同创作观念、语言特征和审美趣味。

画题,即画面语言,是画作的画龙点睛之笔。画面语言包含在艺术语言之中。我们说画家一般都会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通常具有独特的思想、技巧和风格。笔者认为个体画家的画题是表现个人语言特色的特殊符号,类似于索绪尔所说的言语。言语的主体是个体,是一种个体行为,个体是言语的支配者,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的行为和结果。“它是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行为……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 具有鲜明个人符号特色的画题,正如画家自己的个体言语,个体言语在表达思想之前,是头脑中潜在的意识,只有借助语言形式(一种工具),才能把思维转化成可以听见的话语;画家是借助绘画这种形式工具,把其思维及画题转化成可以看到的画面。

索绪尔认为个人语言是对社会产物的个体实施,是个体机制对整体语言规则做出的表现或发出的回应。中西画家选择个体画题,也是一种个体实施,是个体画家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对整个绘画群体做出的个体表现和回应。

二、话题与绘画群体语言的社会共时性

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通常会成为一个阶段或一个时代的共同话题,所以话题是群体性的。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话题。中国的《诗经》中就有“风”和“雅”之分,风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群体话题,雅则是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群体语言。进入21世纪后,更是出现“工作语言”和“生活话语”等概念,人们的语言更加呈现出多元化和群体化的特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每个人或群体在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不可能应用到所有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而是因时、因地、因事做出的临时组合。不同的群体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念时,已经形成了这个群体的共同话题。

绘画群体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中国目前的绘画群体语言通常体现在三种展示类型中:美协、画院、美术馆等官方艺术机构;民营、外资等个体艺术机构;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中。绘画群体选择不同的展示类型,会表现出不同的群体语言。语言是系统性的、社会性的。第一类群体的话题即绘画主题通常是主流的,展览主题以颂扬、纪念和宣传、表率为主;第二类绘画群体通常会结合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更新,同步前进;而第三类,也就是我们接下来主要讨论的一个群体,批评家和策展人策划主题,通常具有敏锐的目光、灵敏的嗅觉和前瞻的理念,这种形式的展览主题,正像制造一个话题一样,寻找艺术家之间的相似性,以此来构成一个共时性的话题,反映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整体绘画语言。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而进行选材,或者说给出一个主题,然后用各种事例、社会现象来说明或证明这个主题。展览策划的主题,也就是一个话题,一个绘画群体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个群体以话题为中心,围绕它进行一系列创作,最终是证明或揭示或反映某一个社会现象。话题是群体性的,策展人正是要通过某一个话题,找到或发现相类似的绘画群体及其语言,形成自己的展览策划主题。

笔者以国际著名的卡塞尔文献展为例,来分析策展主题与群体社会话题的关系。

1955年7月15日至9月18日,策展人阿诺特・波德(Arnold Bode),也是卡塞尔文献展的创始人,抱着“将20世纪由于受到纳粹的制约,而与国际发展相阻断的欧洲艺术的发展轨迹转达给公众”的期望举办了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主题为20世纪艺术的国际展览。当时的社会背景成为了社会群体话题,即如何摆脱二战纳粹文化的控制,伦布鲁克(Lehmbruck)的雕塑《下跪的女人》(Kneeling woman),1937年被纳粹诋毁为“污点”。所以,策展人同时还期望能够证明被社会学家认为是“颓废艺术”的作品实为现代艺术。这个话题成为第一届文献展的焦点;第二届文献展的主题是1945年后的艺术,哈夫特曼在这届展览中希望把自己的观点――“艺术已变得抽象化了”融入并体现出来,而这也正是当时评论界炙手可热的话题。第二届文献展将其定位明确锁定在当时对于当代艺术的争论话题上。其所关注的绘画群体并非是经典艺术的大师,而是阐明现代艺术的形式与审美直觉的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艺术就是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所作所为”(Art is what important artists do),是1964年第三届文献展的核心概念。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初,抽象艺术这个概念在艺术舞台上逐渐失效,波德和哈夫特曼以及他们的专家团队仍设法维护抽象艺术作为国际化语言的重要性。大师们的作品为此提供了历史性的见证。

那么是否可以确定,策划一个展览,在选择这个展览主题、确立展览主体性立场的过程就是策展人抓住当下最热门话题,并选择当下反映这一话题的最具代表性绘画语言的艺术家来参展呢?

三、画题与话题的语言关联

索绪尔界定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又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符号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施指为形式,受指为内容。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二者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非理据的。仅仅是一种社会约定,一种习惯用法而已。比如,不同的语言就用不同的施指指称同一个受指来说明任意性。

艺术作品也是符号,这些符号有所指并且例证他们指示的东西。一个绘画群体共同使用的语言就是一个小世界,处在一个世界的艺术家个体永远无法了解其他个体在想什么、在感受什么。每个艺术家所使用的绘画个体语言是一个更小的世界,他自己创作前的概念、构想、细微的感受,别的艺术家个体更无法了解。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个体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实际成为了一种符号。符号施指即形式,一件作品的材质和中心画题都是艺术品作为符号的施指部分;而它所呈现出来的社会话题和意义则是符号的受指部分。艺术品的绘画语言的施指和受指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一个展览本身是否也可以对应一种语言,叙事语言。而展览中展示不同画题的个体作品是这个整体叙事语言中的施指,展览主题即反映社会关注的共同话题则是受指部分。画题和话题,个体表现和群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关联。

参考文献:

[1]萨林・柯马尔,伊万・卡斯克尔. 艺术史的语言[M]. 王春辰,译.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尼吉尔・温特沃斯. 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E.H.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M]. Phaidon Press Limited (Sixteenth edition)1995.

[4]杜威. 艺术即经验[M]. 高建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单位:浙江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