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土地要素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定量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土地要素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定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环渤海地区10个主要城市2002—2010年间的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地价和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城市土地建设用地面积、地价对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影响的定量分析,并讨论二、三产业经济总量与建设用地面积、地价的弹性及其关系。

关键词:土地要素;土地供给;土地价格;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72-04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作为重要的资源,其重要性体现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城市又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进步的结果,因此城市土地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合理有效的利用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辖区的第二、三产业对土地要素的依赖尤为明显,其一切创造财富的行为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随着城市土地的市场化,作为不可或缺的有限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供给、土地价格的确定以及如何运用价格机制促使城市土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事物都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土地要素也不例外,土地供给作为土地要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在经济界、学术界达成共识,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针对土地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张晓宇等(2011)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8—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 D模型和面板数据对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研究,表明土地供给数量的增加对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二年的滞后期;土地供给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高达0.416,说明建设用地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拉动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0.416%。叶剑平等(2011)利用生产函数和空间面板数据剥离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1989—2009年、1992—2000年、2001—2009年全国土地要素贡献率分别是19.31%、13.93%和26.07%。李名峰(2010),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岭回归方法,研究了土地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1997—2008年间,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30%。武康平等(2008)、丰雷等(2008)、李明月等(2011)也都类似地运用国家或各省市的不同数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模型改进,通过一些计量方法,都证实了土地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然而作为土地要素的另一维度,城市土地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柴志春、赵松等(2009)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和模型分析法,分析了土地价格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得出东部地区土地价格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东部土地价格每上升1%,GDP将提高0.22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土地要素的需求变得更加急切,然而国家要从全局考虑,城市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在土地“红线”的制约下,城市土地供应下降严重。在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小的双重压力下,导致城市地价节节攀升,“地王”频出,使得土地购买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令人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价格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土地价格作为土地要素的货币属性,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给予重视并进行探索研究。

纵观针对中国的土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其中土地供给对于经济影响的研究居多,土地价格对于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少,且数据选取都较为宽泛,在某些方面不能较为确切反应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土地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介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市辖区内的土地供给、土地价格入手,选取环渤海地区的10个主要城市,即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太原、乌鲁木齐、沈阳、大连、济南、青岛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10年间的城市建设面积、城市地价及市辖区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数据(见《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1)》和中国地价网),定量研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面积、地价对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影响。

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对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许多学者曾研究过城市土地供给对于经济总量的正向推动作用,故在此不赘述,下面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对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的影响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有三种类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中各市的弹性系数表明了城市建设用地与市辖区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之间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其中所有城市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最大为太原(6.883),最小为石家庄(1.588),表明城市建设面积每增长1%,市辖区的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增长明显超过1%。

二、城市地价对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一)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二)面板数据模型

估计结果显示,各市弹性系数均为正,表明城市地价与市辖区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所有城市的城市地价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表明城市地价每增长1%,所有市辖区的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增长量超过1%,有些城市甚至接近5%,说明城市地价对于市辖区的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的推动力量是非常显著的。从各市的弹性系数大小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弹性系数较小,如北京(1.982),而经济稍欠发达,但近些年发展迅猛城市的弹性系数反而较大,如呼和浩特(4.844)。

三、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价与二、三产业经济总量模型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城市的两组弹性系数相差无几,太原和呼和浩特两弹性系数尤为显著,秦皇岛和石家庄两弹性系数反差极大。由弹性系数对比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两组弹性系数相对适中且差距不大,城市建设面积和城市地价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适中,如北京、天津;两组弹性系数都特别高的城市,即太原和呼和浩特,在其经济发展模式下,城市建设面积和城市地价对于经济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而石家庄和秦皇岛的两组弹性系数反差较大,前者城市建设面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小,城市地价对于经济有强力的推动作用,后者恰恰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城市建设面积和城市地对于经济增长确有推动作用,但也不是越高越好,太高说明经济发展对土地要素的依赖程度太高,太低说明土地要素的能量没有很好地释放到经济增长上。两弹性系数最合理的状态是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且不反差太大,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健康、有序、和谐的。所以各市应当针对自身情况调节土地供给和城市地价,充分体现土地要素的价值,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焱.城市土地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市政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10.

[2] 张晓宇,张安录,蔡银莺.土地要素投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J].生产力研究,2011,

(9):154-156.

[3] 钟帅.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41-142.

[4] 叶剑平,马长发,张庆红.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J].财贸经济,2011,(4):111-116.

[5] 李名峰.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 60-63.

[6] 武康平,杨万利.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土地要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9):50-55.

[7] 丰雷,魏丽,蒋妍.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08,(12):4-10.

[8]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软科学,2005,(84):21-23.

[9] 柴志春,赵松,等.土地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东部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