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节水栽培合理稀植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节水栽培合理稀植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论述了水稻节水栽培稀植技术。

关键词:水稻;节水栽培;稀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15—2

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途径始终存在着稀植与密植这二种观点之争,在多年的实践中,也确实很难用武断的结论去否定稀植和密植这二种做法,哪种最好,哪种不好。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耕作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从生产成本出发,从人们对于水稻栽培强调省工、省力、省时、节本、节水及优质、安全、低耗生产出发,则有逐渐走向稀植甚至超稀植的趋势。

1 确定优质节水栽培的合理密度

水稻栽培密度与水稻分蘖质量、分蘖的有效性,最终穗数及穗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从优质米水稻角度看,密度适宜程度将直接影响水稻结实率、穗粒重、整精米率、垩白度、死米和精米率。

(1)适宜密度与品种的关系。根据优质米水稻品种生物学特性,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分蘖,一是分蘖力强的品种,应适当稀植,充分发挥分蘖优势,以蘖穗为主;分蘖力弱的品种应适当密植,以主穗为主;分蘖中等的则以主穗与蘖穗并重。二是株型直立紧凑和株高偏矮的品种,应适当密些;反之,株型松散和植株偏高的大穗品种应采用稀植甚至超稀植,有利于充分发挥大穗品种优势。

(2)适宜密度与地力的关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肥地宜稀,薄地宜密。一是土质肥沃的上等地,采用稀植,过肥的地块可采用超稀植。一般密度为30厘米*20厘米等,过肥地块采用超稀植,密度为32厘米*20厘米或40厘米*20厘米等。二是肥力中等地块,采用中等栽植密度,即30厘米*16厘米等。

(3)适宜密度与管理水平的关系。稀播种培育出秧苗素质好的壮秧是稀植的前提条件,精耕细作达到田面平坦是稀植的基础,做到科学的水肥管理是稀植的保证。高产优质栽培的典型经验证实,采取稀播种旱育带蘖壮秧,把每穴插植苗数减少到2~3株,掌握最佳移栽时期;稻田耕整地质量精细,田面平坦,实行浅湿干节水灌溉方式;运用合理经济施肥方法,插植密度为40厘米*20厘米,每小亩8330穴,每穴3~4苗,每小亩产量可以达到600公斤以上,不倒伏、不早衰、稻谷籽粒饱满,既高产又优质。

另外,育苗加大播种量,稻苗长成“牛毛秧”,易得立枯病,移栽时,过多的增加插秧苗数,造成夹心苗,移栽后缓苗慢。浪费了稻种,增加了育苗成本,在本田管理期间,为了促使秧苗加快生长,采取大水大肥催苗,多施肥促蘖,到后期易发生倒伏、早衰,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稻米品质极差,出米率低,整精米率更低,垩白面积增大,严重影响市场销售。

2 确定优质节水栽培的适宜移栽期

在选择优质高产品种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按该品种全生育期所需温度,确定适宜移栽期,一般要求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4度左右,大于或等于10度以上,为适宜移栽期。我市一般5月15—25日为最适移栽期。

按照品种生育期的长短,在适宜移栽期的范围内,品种生育期长则应适当早栽,而生育期短的品种可以适当推迟移栽期。

值得注意的是:移栽时间看秧苗生长情况而定,如果秧苗素质好,可适当早栽或适期移栽,如果秧苗发育不良,秧苗素质很差,特别是发生立枯病,处于滞长状态,不宜带病下地,而应精心加强管理,因为秧苗在苗床里,条件较好,便于集中管理,使秧苗完全转为良好生长状态后,再移栽。识别秧苗素质好坏的主要标准,首先要看根系,发出新根;其次看叶色,叶色转绿,心叶抽出,否则不适于勉强过早移栽。

在外界气温适宜,秧苗已达到移栽要求,这时应全力以赴,集中时间,缩短移栽期,在最佳移栽期内结束,这是确保优质、高产的关键。

3 水稻节水栽培科学施肥技术

针对节水栽培水稻生育特点,在施肥上要求:

(1)增加前期的施肥量,促进早生快发,早够苗。一般要求氮肥总量的60%做底肥,40%做追肥,分两次施入;磷肥全部用做底肥;而钾肥70%做底肥,30%在第二次追肥时施入。

(2)由于节水栽培水稻不早衰,所以要注意穗粒肥的施用,促进穗大粒多,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3)由于节水栽培水稻田的底肥和追肥都是浅施,肥料利用率较低,所以应勤施少施,氮肥的施用量增加10%左右。在水分管理上,要求勤灌浅灌,多露轻晒,不宜重晒田。

4 水稻节水栽培的合理灌溉技术

实施水稻合理灌溉技术,首先要掌握水田田间需水量,然后根据水稻需水要求和不同稻田土壤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以满足水稻高产、优质所需水分。

对于移栽水稻总的灌溉要求是:按照不同生育时期灵活调节灌溉水层的灌溉方法。

1.水稻生育时期的划分:生育前期,即营养生长期,包括移栽—返青期,分蘖期—有效分蘖期及无效分蘖期;生育中期即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分化期—孕穗期;生育后期即开花结实期,包括出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2.水稻灌溉水层深度分为:浅水层1~3厘米,一般水层3~4厘米,深水层5厘米以上。

3.各生育期灌溉方法:前期的水管理:移栽—返青,以浅水为主,浅湿结合。这个时期为确保水稻健壮发育,多生产淀粉,要注意根系的活力和伸长。分蘖期采取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溉,分蘖末期为无效分蘖期,湿干晒,控制无效分蘖增加,促进根系深扎和叶茎营养转化。

中期的水管理:幼穗分化到孕穗期,浅湿结合,适当晒田,保证地面不能干裂。

后期的水管理:出穗开花至灌浆期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溉,适当晒田,直到成熟前10~15天可以断水。

5 优质节水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由于在缺水的条件下进行水稻的节水栽培,易发生稻瘟病和纹枯病以及水稻的二化螟,要十分重视这三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水稻的稻瘟病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有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其中对水稻危害最重的是水稻的穗颈瘟,轻则可减产10%~20%,重则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所以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致命的病害,特别是水稻节水栽培所选择的品种都是分蘖力极强的耐旱品种,抗稻瘟病能力较差,所以必须提前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抗病性相对较强的水稻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首先,播种要适量,培育出粗壮无病的秧苗,是防治苗瘟、叶瘟的关键。其次,本田前期底肥要充足,并注意N、P、K的合理搭配,后期少施N肥,促进稻株生长平衡,减轻病害的发生。第三,在分蘖盛期前要适当轻晒田,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物防治的面积。第四,抽穗期灌脚板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我市水稻一般在8月1日~10日抽穗,因而防治穗颈瘟,最好在7月末进行。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若在破口期天气预报有低温、阴雨天气,必须立即施药防治,如果天气有利于病害继续发病,在灌浆期再喷一次,常用药剂有:40%富士1号、三环唑等等。

(2)水稻的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水稻病害,一般受害轻的减产5%~10%,严重可减产50%以上。

由于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所选的耐旱品种都是分蘖力极强的品种,因其分蘖多,叶片密集,通风透光差,所以易感纹枯病,应及时预防。其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即在耙地后大面积打捞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2.加强田间管理:采用科学的施肥、灌溉方法,防止秧苗疯长或不长,防止纹枯病发生。

3.药物防治:应在发病初期早用药防治,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如遇高温、高湿天气应连续防治2~3次,间隔7~10天。主要药剂有:5%井岗霉素或25%粉锈宁等。

(3)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常发性害虫,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可减产50%以上,必须及时防治。

二化螟的防治可采取消灭越冬虫源和喷施化学药剂等方法进行。二化螟的虫源主要在稻草或稻茬中,耙地后插秧前应及时消灭掉田间的稻草或稻茬,以减少虫口数量。二化螟的药剂防治一般在7月5日~10日前后用杀虫单或杀虫双粉剂喷雾效果较好,危害严重的要防2~3次,一般每隔5~7天喷一次,喷药时田间要保持3~5厘米水层,保持3~5天以保证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