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荧屏中的大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荧屏中的大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电影《万家灯火》上映时期被定为“新现实主义文艺巨构”,导演沈浮用平实的艺术手法,从小的家庭生活出发,放映大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将从对比以及描法的运用来探析《万家灯火》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艺术手法;对比;描写;写实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17-01

电影《万家灯火》选取抗战之后的大都市上海作为叙事的大背景,主要描述了在当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大环境下,小职员胡智清一家因母亲、弟弟一家从农村来沪投靠,生活陷入了困境,整日入不敷出,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日益恶化的生活状态。

《万家灯火》是“昆仑”公司在1948年拍摄完成的,编剧阳翰笙、沈浮,导演沈浮。沈浮的创作技巧与艺术手法均来自对生活的体验。由于出身工人家庭,自幼生活贫困,因此他的作品中主要的叙事视角都对准了平民的生活状态,以小见大,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与变化。特别是《万家灯火》,在当时“家庭戏”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开启了以家庭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新手法,让我们在小的荧屏上看见了一个大世界。《万家灯火》在艺术表现方面,手法自然、流畅,感情朴实、充沛,是一部“新现实主义文艺巨构”。

一、善用对比,形成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万家灯火》在进行人物设置时,就形成了对比:经理钱剑如、朱秘书是当时搞投机、发国难财的“上层社会”,而以胡智清为代表的善良、勤劳、爱家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前者形成了对比;同时胡智清来自农村的母亲、弟弟一家又与胡智清一家形成了对比。

人物身份上的对比是产生后续情节、设置对比的根源。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胡智清一家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是由于妻子精打细算,日子过得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而母亲及弟弟一家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也给观众造成了心理上以及视觉上的对比。他们衣衫褴褛又腼腆客气,即使面对亲哥哥也很拘束,这就与在城市居住的哥哥、嫂子形成了对比;而随后一家人去钱家聚会的场面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富丽堂皇的大房子、丰盛的菜肴、家里还养着肆无忌惮乱叫的几只大狗等等,这些和智清家十口人挤在一间房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情节设置上的对比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冲突的显现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还能深化影片的主题。影片首先设置了胡智清与钱老板之间的冲突,胡智清由于多次劝钱不要做黄金美钞这些投机倒把的生意而被钱解雇,这里实质上是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展现;接着又安排了智清的弟弟春生在擦鞋的时候,被钱老板殴打,母亲去钱老板家讨要说法这一组场景,画面中智清的母亲手里拿个拐杖,而钱老板拿个手杖,老太太用拐杖打了钱老板,而钱老板将老太太推开,这两个手杖的对比,也是冲突的一种暗示;最后一组冲突是发生在婆婆与智清媳妇又兰之间的,这一冲突是一点点由情节铺垫发展起来的,先前是两个人互相误会、相互抱怨,后因又兰去找钱老板求情、而婆婆去大骂钱老板这一事件为导火索,引发婆媳两人间的冲突。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影片主题从本是表现家庭生活为主要上升到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层面。对比的运用、冲突的设置,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二、多用描写,手法质朴,形成写实风格

沈浮导演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质朴、真实之感,《万家灯火》便是他风格的一种代表。著名电影制片人钱海毅在《浮沉电影初论》中将沈浮这种审美创造称为“希望现实主义”。他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之多用描写性镜头,表现手法质朴有关。

影片的开篇便是一组描写性镜头:一个大全景从户外透过窗户不断推进到室内,接着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了胡智清一家居住的情况,之后用女儿妮妮起床亲妈妈和爸爸开玩笑的场面来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这一段落的叙事最后定格到智清与又兰的婚纱照上,整个情节展示的自然、流畅、真实,让人感觉到了浓浓的幸福。

之后在开头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随着音乐的响起,镜头对准了一条小巷子,几个穿着褴褛、挑着担子、拿着大包小包的人走进了镜头,他们边走边张望,路人也都好奇地看着他们。随后沈浮设计了几个人在一处停留看门牌号的场景,这里设置了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母亲说“到了上海都昏了头了,连个门牌号都认不清了”,儿子回“不是不认得,是看不清”,这段发生在母子之间的对话平实、自然。我们从对他们衣着、对话、神态、行为和这一段描写性场面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刚从农村来到了上海,对这儿的一切还很陌生。这一组镜头真实的展示出了生活在农村的春生一家的境遇,同时也由路人对他们的态度看出农民当时的地位与处境。

影片的结尾,智清说完“是啊,是年头不对,让我们来紧紧靠靠吧。”镜头便转向了室外那“万家灯火”。这里选取“灯”,一是预示着智清一家今后生活上的希望,二是预示着知识分子阶层终将摆脱穷苦的境遇、成为社会斗争的胜利者。这段描写性的展现是主题的一种升华,也是其“希望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看过《万家灯火》除了感动与感悟之外,还让我对导演沈浮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思考。他不仅开启了电影领域的“家庭戏”,还“小中见大”,创新地将主题从家庭生活上升到了社会问题的反映。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他朴实自然的描述性镜头,让我们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与主人公共同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岁月。虽然是用白描手法展现现实,但这现实却是能触动我们灵魂的。

参考文献:

[1]张成珊.我看《万家灯火》[J].上海:电影新作,1990(4).

[2]子石.沈浮与《万家灯火》[J].北京:大众电影,1995(11).

作者简介:

杨妲(1989-),女,内蒙古兴安盟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实务研究;

赵凡琦(1989-),女,内蒙古通辽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