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中国最热的28平方公里土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中国最热的28平方公里土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乘坐地铁6号线往北走,从浦东新区的公交中枢世纪大道至外高桥保税区北,城市渐渐被抛在身后。

贯穿整个浦东新区的6号线,曾被诟病是一条设计“失误”的线路――因为浦东新区的开发,沿线楼盘野蛮生长,大大超过了轨道建设速度。如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热得发烫,6号线为此也增添了新的站点。

“上海准备好了吗?”在毗邻外高桥保税区的森兰商都,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的七个大字,时时拷问着过往的人。半年来,这片“开放促创新”的中国试验田上,正不断刷新着世界对中国首个自贸区的认知。这里的投资客、外商、创业者、居民,甚至是自贸区门口的来往掮客,都感知着一种新型经济成长力量的春江水暖。

本刊记者在3月走进上海自贸区探访。此时,北京全国“两会”上,关于上海自贸区的复制与推广正如火如荼地求证;此时,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正密切关注新的自贸区在中国西部诞生的可能。

掘金者纷至沓来

大型集装箱货车在杨高北路往来穿梭。拐进著名的基隆路,不少访客在印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字样的2号门外合影留念。一进门,记者手里就接到好几份宣传单,发单员热情得很,一路跟随,指着外高桥大厦说:“注册公司吗?我们公司就在上面,去看看吧。”

在这幢大厦的11楼,一名李姓业务经理接待了记者。短短几分钟,我们就大致清楚了在自贸区注册公司的流程:签订租赁合同-核名-备案-递交材料......

理论上,一家来自四川的生产出口型企业,通过“虚拟地址”注册,其实无需搬迁厂房设备,便可落户千里之外的自贸区。区内,拥有投资与服务贸易的便利,还可享受关税、增值税等减免,这些利好,正在增强上海自贸区的吸引力。

李经理告诉记者,虚拟地址,就是企业主可以租用开发公司分割出来的小面积用地(一般为20平方米)作为地址来申请注册,目前的年租金2万元左右。“业务可以在区外,但是注册地址一定要在区内。”

负面清单式管理、注册认缴制、“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这些专业名词构成了自贸试验区的吸引力,一度络绎不绝的投资客前来寻找商机,也带火了以服务于投资客为主的掮客式生意。眼下,在面积仅有10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区,上海人手中的“小隔间”(用来虚拟注册公司的厂房、仓库地址),已成为了稀缺资源。

步入基隆路9号――自贸区综合服务一楼大厅,36个窗口集合了试验区管委会、工商、税务、质监4个部门。“一表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办事”的服务模式,让前来办理业务的人清楚明了。在这里,人们口口相传着“你一元钱也能办公司”。比喻的是在这里开始的一项改革,即企业注册资本变“实缴”为“认缴”,不设下限的投资门槛,让许多有志于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人蜂拥而至。

大厅里,等着叫号的赵程灵在手机上刷着微信朋友圈。他是德国一生产贸易型企业的中方代表,3天前,他和他的筹备团队从德国慕尼黑来到上海。赵程灵告诉记者,由于业务需要,其所在企业一年前就想在上海注册一家公司,去年9月自贸区成立后,企业立刻加速了入驻步伐,“除了外汇兑换和金融服务的优势,目前这里还是中国唯一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利好自不用说。”

“54号”――赵程灵的号被叫到,负责其业务的员小陈跟我们聊了起来,“现在的生意,比起去年9、10月份差远了。”他问记者有没有听过一个“传说”:在得知上海要办自贸区的消息后,几百个温州商人第二天一下子都去保税区注册公司了。“温州人组团我是没看到,但那时候我每天都有10单以上的生意。”小陈说,现在平均每天也就一两单。他感觉,比起自贸区设立之初的“疯狂”,“现在市场好像冷静多了”。

这里的月亮特别圆?

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旁的咖啡厅,一名上海本地的基金经理徐亚力对记者感慨,现在自贸区给人的感觉“很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徐亚力打开自己的微信,半年来他陆续关注了“自贸区邮报”、“自贸直通车”、“自贸区创业论坛”等数个公众订阅号,“每天都会注意跟踪,看看有什么新的动向和机会”。

话锋一转,徐亚力又说:“一开始觉得这里的月亮肯定特别圆,但现在感觉自贸区淘金这条路还有点‘朦胧’,还要再看看。”

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和管委会目前所在的外高桥,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如今这里已集聚了7000多家国内企业,是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而整个上海自贸试验区,则涵盖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

全球瞩目下,这片土地成为真正的热土。本刊记者多番联系自贸区管委会,负责宣传的办公室人员礼貌地告知,等待采访的媒体已经排了一大串。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自贸区新注册企业已达7257家,占自贸区企业七成以上,其中外资企业584家,内资6673家。细观之下,商贸行业最受青睐,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位列前三,占新设企业总数的8成以上。 除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自贸区“安家”,“区民”名单中也可看到微软、花旗等跨国巨头。

自贸区的“开放”姿态,不仅体现在不断增加的外资企业数量上,也表现在投资领域“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的转变。从“负面清单”――这一自贸区的神秘热词,到底有何魔力?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本刊记者说,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清单里的不能干,清单外的“任我行”。他转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企业家来咨询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能不能在自贸区搞船舶加油?王战告诉他:“负面清单里有没有?没有你就可以去做。”随后,王战好奇地问:“你怎么想到去做船舶加油?”对方回答:“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这么多大船来来往往。原来没有自贸区,船都在新加坡加油,现在这儿如果能加油就有钱赚了。”

“这就是市场的活力。”王战感慨,“如果政府去想这种事情,那就越位了。市场主体是企业,非禁即入,负面清单给了企业广阔天地。”

就在本刊记者采访期间,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的弘毅投资通过跨境投资平台,从自贸区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与苏宁电器共同收购PPTV,成为试验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海”第一单。弘毅投资负责人表示,从自贸区“出海”,最快只需要5天时间就走完过去几个月的审批流程。

本质还是“试验”

各方信息表明,全国多地当前已展开申报自贸区的或明或暗的争夺战。而扼守万里长江黄金水道要津、稳坐中国南北海岸线中枢点的上海,这次的确抢占了新一轮改革开放先机。

观察各地的申报方案,大部分是在现有保税区的基础上升级扩容。然而,打通保税区与自贸区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在哪里?打开上海地图,可以看到由北到南的海岸线上,4个保税区呈线状分布,但“上海自贸区”并非4个保税区的简单归并,更不是面积的叠加。

把视野向东移至浦东海岸线南端,这里似乎有自贸区更值得期待的明日景象。换乘地铁16号线,前往自贸区4区中的最南一区――洋山保税港区,从S2线的制高点东海大桥上,可以眺望洋山港10平方公里的港区,以及绵延至港口的堆场和塔吊。

洋山保税港口,一辆运载着来自意大利的工业发动机的集装箱货车缓缓驶来,抵达海关卡口,驶入专用“快速验放车道”。货车司机不再像往常一样下车办理通关手续,而是掏出一张提货通知单,从车窗将单证上的条形码对准车道旁的扫描器,“嘀”的一声,左前方电子屏显示出“放行”字样,卡口栏杆自动抬起,货车顺畅入区后驶向公司仓库。

这就是在自贸区试点实施的“先入区、后报关”新型监管模式。和过去传统的先报关、后入区的“串联式”通关模式相比,新模式允许企业把提货入区作业与申报备案手续“并联”进行。据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太平名威物流有限公司测算,采用新模式,物流时间最少可节约1天时间,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约10%。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正是目前国内各个保税区探索升级成自由贸易区的主流思路。这并不意味着放松海关监管,而是在‘安全有效管住’前提下的‘放开’。试验区的建设促使海关不断朝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的新型监管模式转型迈进。”上海海关加贸处副处长邱海滢说。他所说的“一线”,指国境线,“二线”,则是指自贸区与境内的分界线。自贸区“试验”的重头戏,是要探索如何通过这种模式,达到区内货物与资本的快捷流动。然而寸土寸金的自贸试验区,并非简单的集装箱堆场;“放开”之后的监管制度创新,才是这场“试验”的真正难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本刊记者谈到,外界对自贸区“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及技术手段,简单地适用某种“围墙”设定贸易自由化的边界是不可能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自贸区)就可能成为国内外热钱进出便利的通道,而中国金融的区域性及系统性风险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这才是自贸区改革真正的难处。”

今年全国“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用“废、改、立”来描述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核心,也是难点,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涉及利益格局调整,既要有智慧,也要有勇气”,显示出自贸区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对此,孙立坚说,在28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人能够预知改革的艰难曲折,但只要抓住自贸区一个本质――“试验”,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才成立就要“扩疆”?

围绕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也正在被改变。

天色近晚,从地铁16号线的终点滴水湖站走出,几辆黑车司机跑上来招徕生意:这里到临港新城和泥城镇还有20分钟车程,而公交车则是一个小时一班。外人所不了解的是,滩涂建楼、因“港”而生的临港新城,已然在产业调整和人口集聚道路上奔跑了10年。新城的5万人中,3万人为海洋海事大学的学生。若不是因为自贸区,即便是上海本地人也极少前往。

今天,自贸区的热度正在消融这里的冷清。“‘双特’(特殊政策、特殊机制)政策都还没完全释放,自贸区就又来了。”家住新城的鲁卫新说,自从自贸区将洋山港保税区收入囊中,临港新城就成了“香饽饽”。

鲁先生是安徽人,住所和工作都在临港新城,2009年买的房,现在离自贸区不过一条马路之隔。他坦言自己买房之前心里打了小算盘,“那时候知道临港出台了双特政策,心想这块地的升值空间肯定很大,所以就买在了这里。”讲起房价,他难掩得意,“这里的房价上涨势头远超全市平均水平。”自己买房时这里才8000元1平方米,现在已涨到了17000元,而且上涨速度还在加快。当下,他最大的希望是自贸区扩区,让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自己家也被自贸区“吃掉”。

在投资客和创业者热捧下,临港新区正承载着自贸区“扩疆”的想象。一名学者私下里说,自贸区弹丸之地,摆明了不让你做实体经济,28.78平方公里能做点啥?就在本刊记者探访之际,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正在从外高桥向临港地区南迁。搬迁完成后,管委会机关在外高桥只会保留一个“自贸区外高桥办事处”,而外高桥基隆路9号的服务大厅仍旧会保留。而据最新得到的消息,未来包括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等一系列功能,都将落户临港,或以产业园区的方式呈现。

未来的自贸区管委会驻地――港城大厦,就在清澈的滴水湖畔。我们找到这里时,只见大楼内庭已收拾停当,保洁人员正在清除周边的杂草。沿海岸线南下,从外高桥到滴水湖,自贸区新的篇章或将在这里开始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