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胃切除后须防残胃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天,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学者住进了外科病房。这位病人几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出血做了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手术,术后情况一直良好,半年前出现乏力、下腹部隐痛、大便不规则等表现,近一个月病情有所加重。
医生检查发现病人双侧下腹部均有压痛,腹腔内疑有腹水。指诊发现盆腔底部组织,特别是直肠膀胱陷窝处十分坚硬,触之有中度疼痛。化验结果提示病人重度贫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夫们分析后认为,病人消化道有出血,腹腔内可能有肿瘤种植转移。大夫们安排了下一步检查,想寻找原发肿瘤。没想到几天以后,病人因全身衰竭而离世。
病人的家属希望了解病人到底患了什么病,因而申请对尸体进行解剖。
解剖以腹腔内脏检查为重点。打开腹腔,除有约800毫升血性腹水外,腹膜和大网膜上有许多散在的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灰白色结节,盆腔底部也被灰白色块状物覆盖,表面高低不平。在内脏的检查中,发现胃大部手术后留下的“残胃”呈三角状,残胃外壁和周围的肠道明显粘连增厚,整个残胃的胃壁坚如皮革。切开胃壁见黏膜表面布满粗糙的小结节,胃肠吻合口也被结节覆盖。这些小结节的切片证实这是一例来自胃的恶性程度甚高的腺癌,肿瘤已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和底部组织。
看来,夺去老学者生命的是残胃癌,并且肿瘤已经转移。
胃部发生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在残留胃上发生的癌瘤称为残胃癌。据对残胃癌患者调查发现,从胃部分切除到发生残胃癌,平均时间为10~20年。据临床观察,胃部手术后15年,残胃癌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因此,残胃癌患者中,中老年人居多。胃大部切除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营养作用削弱,胃黏膜屏障易受破坏;碱性肠液返流入残胃,残胃黏膜在十二指肠液和胆汁的侵蚀下,黏膜上皮发生溶解、增生,增生地带继而癌变;胆汁中的胆盐能破坏黏膜表面的黏液保护层,胆酸和溶血性卵磷脂为脂溶性物质,能溶解黏膜上皮细胞脂蛋白层,破坏胃黏膜屏障,有利于致癌物质直接与胃黏膜接触;残胃容量减少,胃内致癌物质的浓度相对增高;因胃大部分切除,胃酸分泌少,加上碱性肠液反流入胃,而在这种胃内偏碱性的环境中,致癌物质的活性得以增强,残胃癌的发生可能是致癌物质持续而长期刺激残胃黏膜的结果。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残胃有可能发生癌变,那么当初为什么不把胃全部切掉呢?因为胃不仅是消化器官,胃壁本身能分泌盐酸、酶和其他激素,也与一些重要物质,像铁、维生素B12等的吸收有密切关系。所以,保留部分胃对手术后机体的恢复和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益处。那么怎么预防残胃癌呢?
1.患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等良性疾病时,不要轻易做胃切除,应首选药物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2.胃切除超过10年后,每隔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有消化道症状则应提高警惕。
3.口服维生素C可降低胃内酸碱度(PH值),且维生素C可与亚硝胺结合减少致癌物质。
4.有胆汁返流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服消胆胺。
治疗残胃癌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时手术,将发生癌变的残胃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