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个说法就挺愚蠢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个说法就挺愚蠢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师江、冯唐,70后作家的中坚分子,对所谓70后作家“未老先衰”。的论调进行了驳斥。

“美女作家”事件之后,70后作家走向分化,李师江和冯唐是其中坚持文学创作的个体。对于市场,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满足,“我的书能卖3、5万是正常的,对畅销没有奢望”,“10万册就够了,有100万销量我也不会觉得光荣”。对于自身作品的文学品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信,面对外界的质疑,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反驳。

十年―划分没多大意义

人们喜欢把你们这一代的做家和80后作家做比较,认为70后作家的影响力以及文学市场都比不上80后,这会让你怅然若失吗?

李师江:没有,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市场来说,不管是70后80后,每代人总会出现一两个比较畅销的作家,70后有安妮宝贝、慕容雪村,80后貌似有不少,实际上也就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的书卖得还可以,其他也不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80后还没有真正的作品出来,他们的作品是伺候18岁以下孩子的,没有真正成熟的作品,相当于儿童文学时尚化。韩寒的《光荣日》写得比郭敬明还差,还没有达到及格线。而70后现在能写出更包容性的作品,我的新作品就比以前更具包容性。我的书首印3万,从纯文学来说,我觉得已经挺不错,跟郭敬明们是没什么可比性的。

冯唐:写作是很个人性的东西,十年一划分没多大意义,又不是卖菜,十年能出一个人就足够了。图谁卖的好,安妮宝贝的书卖得不差啊,图写书赚钱,卫慧可能比他们赚得还多。不能从媒体覆盖度来定实际的销量、收益或者文学成就。再说世俗成绩不能代表文学成就。我有时候站在西单图书城往那一看,心想可不能让这些人变成我的读者。我也不想特小众,10万册就够了。有100万销量我也不会觉得光荣,坦率讲,我会觉得心理别扭的。

你认为70后的影响力比不上80后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师江:从制造娱乐的角度来讲,80后的影响力肯定较大的,郭敬明进作协也能成新闻。从作品的影响力来看,大家如果想看稍微厚重点、成熟点的作品,那肯定是会选我的《福寿春》,而不是《光荣日》或《悲伤逆流成河》。

你怎么评价70后在文化上的影响力?

李师江: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最有力量的一次文化行动,就是下半身,这是由70后提出来的,但下半身或身体写作却被误解和丑化了。70后做的一些事情,还没有被主流认可,但已经潜移默化了很多人。

冯唐:说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早。对于60后,文学是一种理想,也是获利或成名的捷径,比如余华,发个中篇,就能从浙江小城镇到北京了,这种事情对70后来说是不存在的。但70后是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60后被耽误了,对世界的见识、外语水平也比不上70后。等70后有积累后,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就算是1970年出生的,也才37岁,那时候亨利・米勒还没开始写呢。

70后作家有成熟的作品吗?

李师江:70后因为分化得比较厉害,有的不写了,有的进入体制,写比较官方的东西,当然也有一部分坚持个体写作的,像魏微、冯唐和我,能不能出大作品,现在还是个观望时期,应该会有。

有一种说法是,70后作家面临生死劫,你怎么看?

李师江:这是危言耸听,没什么生死劫的,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并不是说,我老是有新闻,就写得很滋润。韩寒、郭敬明他们每天都有新闻,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写好东西出来。而且了。后作家很多不是靠写书活着的,比如说我,版税是能带给我一定收入,但是我不靠这个生活。你说书卖得比人家差点就生死劫了,那也太夸张了。

市场的问是困扰你的问题吗?

李师江:不是,我对市场比较理性,我知道写什么题材读者会看,要写畅销书也是可以策划的,但我不想写。我的作品能销售到3万、5万,是正常的状态,也不能指望人们能静下心来读你的作品。

冯唐:不是,首先我做俗事挣的钱足够了。另外,现在我的书10万册是有保证的,收益也不错。

你认为真正困扰你们这一代作家的问题是什么?

李师江:70后作家关于身体解放的作品出来时被打压了,像卫慧、棉棉的作品。一棒子打下去,使得当时其他70后作家出书也受到影响。在创作上,对70后来说还是一个文学资源的问题,我们经历的时代是相对平和的时代。在写作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就需要作家具有更强的洞察力,更多的包容心。

冯唐:困扰我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时间,我平时太忙,没多少时间写,也没有太多时间沉淀。另外,我感觉生活无限沸腾,对生活的接触,理解,还是不够。从这面来说,60后、70后、80后的作品都是苍白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碰到这两个问题。

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

为什么70后作家群不讨好,没有形成强劲的势头呢?

李师江:70后在市场上最强劲的时候应该是90年代中后期,卫慧、棉棉的时候。本来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好的时机,但被打压了。

冯唐:我想这跟这个倒霉时代有关系。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不需要讨好,它是时代的良心。而这个时代期望的不是作家,而是明星。在写作上,我不会去想这个事情,我想的是如何经历,如何理解,如何表达。这不是打群架,做群众运动,作家在这个时代也就起点星星的作用,你白天黑夜的都弄出个太阳干什么?

你怎么看70后作家,和60后、80后作家比较,你们这代人身上有什么自己的特点?

李师江:很难比,每个时代不一样,写作资源不一样。60后作家趋向传统,喜欢通过传奇的故事来表现人性,而70后更关注自身解放的问题。而80后根本就不存在解放的问题,就走市场,就是把自己的小忧伤小欢乐写出来。

有评论家认为你们这一代作家未老先哀,失去活力,你认为是这样吗?你怎么评价自己现阶段的创作状态?

李师江:现在是我最成熟的时候,以前的作品比较关注自己,现在能把握更大的生活,写作境界也提高了,包容性更强。现在是我能控制艺术世界,能创造艺术世界的时候。

冯唐:我差不多是两年一个长篇,我觉得够用了,出很多垃圾有什么用?之前的作品有半自传色彩,现正在转型,写我观察到的现实,我欣赏的是可以一直写的作家,像亨利,米勒、冯内古特等,这也是我想达到的状态。

对作协不感兴趣

80后作家张悦然、郭敬明等纷纷加入作协,这似乎标示着他们已获得官方和主流的认可,而作为比他们年长的70后作家在这方面似乎又落在其后,对此有何感受?

李师江:从我个人来说,我对作协不感兴趣,也不了解作协是干吗的,创作是很个人的东西。当然也有70后作家加入作协的,

人各有志,我也不认为加入作协有什么不好,也没看出有什么好的。

冯唐:70后单纯靠写作为生的人很少。我不把自己当主流来混,这跟人生观有关系,我喜欢在边缘,不喜欢太热闹,太主流了。

评论家们认为,70后作家很尴尬,文学市场两头不讨好,也不被认可,你认为自己的处境尴尬吗?

李师江:从市场来说,70后大部分作家是这样的,印后大部分作家也是这样的,除了韩寒、郭敬明几个人的书卖得好外,其他人也卖得不好。我不能成为畅销书作家,这没什么可尴尬的,我的书卖3万、5万,很正常,也很满足。我对畅销没有奢望,也就没有失望。我非常清楚自己的作品,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优点,也非常自信。我不认为评论家对我关注不关注能怎样,评论家也有误差,中国真正有在阅读的评论家就一两个。为什么要被谁认可?他们认不认可对我来说不怎么重要。

冯庸:我不觉得尴尬,我写出来的东西,我认为挺好的人看了都说好,写作中我也开心了。我像个小手艺人,自己慢慢抠拾。至于文学史的地位,也不是他们说了算。我自己有信心。

你认为社会对70后是否有不公平的地方,你有生不逢时的落寞感吗?

李师江:生在什么时代是天然的,我根本不可能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因为我根本不羡慕印后或80后。现在很多媒体、评论家,包括作家自己都用市侩的眼光来看问题,整个文学环境很不好,很少从文本本身来评判,而从市场的角度去评判。

冯唐:这个时代是什么东西都要炒,不变味儿了,大家都闻不到。一定要口味最重的大家才觉得好吃,一定是满大街都是的大家才觉得是好东西。当然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选择炒,也可以选择不炒。

外界大多认为70后作家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分量的。你怎么评价自己和周围其他70后作家的创作?

李师江,现在有分量的作品确实太少,岂止70后没分量,先锋小说家那一代也都没有分量,像格非,没一部作品有分量的,余华、莫言作品也没有多少生活质地。我觉得70后作家还是有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的,现在才30来岁,还是有希望的。

冯唐:说我没分量的,可能都没看过我的作品,一些做评论的,书也不读,已经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我觉得他们能读懂我的作品就不错了。

前不久,有个媒体搞了个作家实力排行榜,没有70后作家。

李师江:70、80后作品的积淀还不够,人家先锋作家写了多少部作品,我们才写了多少作品,厚度还是不够的。

冯庸:这些评论家太老了。他们选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冲劲、干劲,有职业道德时看过的东西,新人的作品,他们真的读过吗?

你认为70后作家的优势在哪里?这个群体会后发制人吗?

李师江:我们在这个阶段对社会知觉没有老化,对当下的生活没有疲倦,相对比80后有更多的生活阅历,有自觉的作家对生活的把握会相对宏观。群体是没有意义的,坚持写小说的也就几个人,在这些个体里将来可能会冒出好作品,看个人造化吧。

冯唐:不会是整体现象,是个体现象,将来有两三个能出来就已经很开心了,在这十年里就差不多能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