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巴西经济发展看“中等收入陷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巴西经济发展看“中等收入陷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及中东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很难顺利实现向高收入的突破。从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看,所谓陷阱其实是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陷阱。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真实目的是为新自由主义开脱责任。

关键词:巴西 拉美 中等收入陷阱 伪命题

世界银行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将全球国家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类。按照2010年的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995美元以下的属于低收入,996美元至12195美元为中等收入,1219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而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为世界银行所首创,是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跨越了低收入门槛之后,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停滞或倒退。很少有国家能够快速突破中等收入标准成为高等收入国家。在谈及“中等收入陷阱”时,拉美和中东地区往往被认为是陷阱的重灾区。单纯从数据统计的角度看,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发展模式陷阱

根据拉美经委会的统计,2011年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中仅有8个国家符合世界银行高收入的标准。而作为拉美第一大国的巴西,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超过12000美元共历时36年(1975年至2011年)。下面,我们以巴西为例,对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单纯以人均收入为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本身就是片面的。此外,如果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隐约可以发现,在世界银行提出该概念的背后具有更为深层的意图。如果真的存在陷阱,其实应是发展模式的陷阱。

回顾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工业化模式归纳为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两种。

进口替代型:该模式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实现对本国工业的保护。在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外国产品很难进入本国市场。本国的进口则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产品。这种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弊端,一是国际收支问题越来越严重;二是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三是工业国际竞争力差。因此,在该模式下的经济最终无法实现更高水平的替代和工业升级,也就无法使本国经济向高收入行业的跨越。

出口导向型:该模式将本国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外国的资本或技术相结合,以外部市场为销售目标和发展动力,能够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该模式也往往会忽视对本国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导致外部结构脆弱性,最终出现出口多,进口更多的局面。

亚洲四小龙与巴西

在谈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时,人们常常拿“亚洲四小龙”与拉美进行比较。那么,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跨越陷阱呢?原因在于上述国家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短暂时间内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此后立即转向了面向欧美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较快地实现了产业升级。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和政治条件所决定,具体包括:“亚洲四小龙”与欧美之间密切的政治关系和互信;战后欧美产业升级导致的生产转移;“亚洲四小龙”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深水港优势等。这些条件不可能在巴西全部重演,也就是说历史不可被复制。

在二十世纪初,巴西主要依靠农业资源等静态比较优势实行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该模式被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摧毁后,受拉美发展主义思潮的影响,巴西开始了漫长的进口替代战略。直到1994年卡多佐就任巴西总统,并着手实施带有浓重新自由主义色彩的《雷亚尔计划》后,巴西才真正放弃了进口替代战略,并开始实行自由

贸易和面向出口的发展战略。但究竟是什么使巴西的进口替代战略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呢?其原因主要包括:1、巴西国内市场广阔,替代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大;2、巴西初级产品优势较大,能够提供相对较多的外汇来源;3、石油美元的回流为巴西提供了借债发展的渠道,推迟了进口替展模式的崩溃期限;4、拉美发展主义不断试图通过推进拉美一体化维持发展主义的路线。

但并不是说只要实行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巴西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事实上,巴西工业模式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是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三化”进行的,是不完全成功的转型。过早的自由化使巴西工业转向了以资源和专门化生产为基础的低附加值领域。因此,巴西足足花费了36年才最终跨越陷阱。且时至今日,巴西在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一个有趣的巧合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巧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向拉美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正是2006年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银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实现资本主义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际资本主义的扩张,世界银行等机构趁拉美债务危机之机,向拉美国家强制推行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路线。过早的开放使拉美各国经济饱受疮痍,长期停滞不前,徘徊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了转移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世界银行在二十一世纪初抛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将经济停滞的责任归结于收入阶段的自然拖累。其根本目的是为新自由主义开脱责任,混淆视听。而“中等收入陷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伪命题。

参考文献

[1]巫宁耕.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巫宁耕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福垣.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伪命题[J].南风窗.2011(16)

[3]杜传忠,刘英基.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J].理论学习.2011(06)

[4]苏振兴,张勇.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拉美国家工业化模式的转型[J].拉丁美洲研究.2011(04)

[5]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