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教学源于“有心”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教学源于“有心”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不久,笔者跟随龙岗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孙春成老师到坪地中学视导,虽说是“视导”,其实,我更愿意当做自己学习的一次机会。事实上,每次外出,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真是受益匪浅。这次,坪地中学胡薇老师讲授的《蒹葭》鉴赏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堂课可谓滴水不漏,近乎完美。

有人曾言道:“古之写相思,未有过《蒹葭》者。”的确,《蒹葭》堪称《诗经》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有人概括为四点,即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和音乐美。那么,胡薇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体会这“四美”的呢?我对这堂课的评价有三点:一是基调定得好,二是教法用得好,三是关键把握得好。

上课伊始,胡薇老师便播放了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蒹葭》改编的,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音乐响起之时,也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之际。接着,胡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去朗读,而是在听了录音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读这首诗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认为,彷徨、失望、执著、惆怅都是这首诗的基本情感,而这就是我所说的基调。

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胡老师这样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能力,又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接下来,课堂教学就在淡淡的彷徨、失望、惆怅的情感中进行。这一基调的定格,给学生理解这首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们带着这种含而不露、蓄而不发、哀而不伤的情感,走进了《蒹葭》所营造的诗歌世界。

就教法而言,胡老师这节课运用了比较法教学。众所周知,《蒹葭》这首诗共有三节,每节结构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字词有所改变。胡老师以“请看看三节诗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作为引领,请学生自己去朗读、去分析、去比较。其实,学生明白了“共同”点,自然也会关注到“不同”点。胡老师注重的是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果然,在比较的过程中,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为霜”“未”“未已”等词的关注来体会时间的微妙变化;通过对“且长”“且跻”“且右”的状态描写来体味“追求”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胡老师的引导不露痕迹,信手拈来,有如行云流水。

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胡老师一直不忘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去感悟诗情、诗境,这也构成了本堂课的一大亮点,特别是一个女生的深情朗读恍如天籁,使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胡老师则抓住这一时机,让她带领全班朗读,给本来“彷徨、失望和惆怅”的课堂带来了“激情、希望和欢快”。

如果说基调和教法还只是课堂教学的形式,那么,胡老师这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她把握了中国古典诗歌“诗情画意”的灵魂。在学生放声朗读之后,胡老师因势利导请学生来说一说,“读过之后,在你头脑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过渡到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读着诗歌、想着意境,课堂顿时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不仅通过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理解,也通过表达,加强了语言的训练。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胡老师还不忘提醒他们锤炼自己的语言。比如:学生说到“在清晨……”时,胡老师提醒“在什么样的清晨?能用一个形容词吗?”学生调整思路,加上形容词之后,整个句子就显得更加灵动而充满诗意了。胡老师就是这样在轻松、愉快、诗意盎然中把学生引入了古诗的殿堂。我们可以感觉到,整堂课学生都如醉如痴,沉浸在《蒹葭》所构建的古老意境中,倾心感受着诗歌的情感律动。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一堂课,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背后胡老师是何等用心。而“用心”永远是上好一节课的不二法门。当然,如果说胡老师的课还有一点点疏忽的话,我觉得就是孙春成老师提出来的,对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的深层次剖析不够充分。伊人那种离自己越来越近,却始终无法接近的“朦胧”之感,比远在天边的感觉更让人心焦。不怕重重困难、执著如一,得到的依然只是似有似无的虚幻,这是多么令人伤感而无奈的事情啊!如果胡老师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一点的话,这堂课就称得上完美无瑕了。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胡老师对教材的稔熟,对课堂把握的流畅,的确令我等敬佩,深感后生可畏!有效课堂源于教师的“有心”,愿我们的教师都做教学的有心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实效、更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天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