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内隐认知与隐性知识获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内隐认知与隐性知识获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心理资源限制。人的语言学习,各种技能的习得都与人的内隐认知能力直接相关。内隐认知与人类的隐性知识获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内隐认知能力与隐性知识获取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促进与阻碍的关系。研究内隐认知与隐性知识获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类学习的内在规律。

内隐认知 隐性知识 内隐知识获取

人的内隐认知能力与隐性知识获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很有可能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内隐认知能力与隐性知识获取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促进与阻碍的关系。研究内隐认知与隐性知识获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类学习的内在规律。

一、内隐认知的含义

内隐认知是相对于外显认知而提出的概念,主要包括内隐的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理解、问题解决以及技能习得等方面。内隐认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从内隐学习与记忆领域开始的。

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几乎同时期,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启动效应和遗忘症的研究发现了内隐记忆的存在。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这些研究持续推进,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研究者大都认为,内隐认知加工相对独立于其它认知加工过程,几乎不受心理资源限制,并且这种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健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同时,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抽象性、抗干扰性等特征,在具有高度复杂结构的材料学习上内隐认知加工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人类学习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获取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提出。波兰尼认为,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被描述的知识为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则是隐性知识。应该指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些研究者认为,“所有知识或者是隐性的或者是根植于隐性知识的”。正如Polanyi所言:“严格的编码知识这一概念事实上是不成立的。若去除那些隐性的有效成分,所有的话语、公式、示意图以及图表将是毫无意义的。”隐性知识不像编码知识(显性知识)那样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隐性知识却是所有知识的根本。人类的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类只是相对的。知识从隐性到显性应该是一个连续体,在某个阶段知识的表征可能已经外显,但个体没有意识到,对个体本身还属于隐性知识,这也是研究者在探讨知识转移中所关注的部分。

隐性知识获取一般有两种方式——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直接习得就是学习者直接从特定情境中获取了隐性知识,如在某次活动中习得了某种经验、某种态度或某种思维模式,其习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在隐性知识直接习得中起到关键作用,但能否完全解释这种习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了直接学习方式以外的其它方式都可归入到间接学习方式中。间接学习是在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后而习得了它们,其实质是显性知识的习得,关键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根据野中郁次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理论,显性化的知识还会在个体知识系统中得到内部升华而隐性化,这种先显性后隐性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减少了心理资源的占用,运用也会更加自如。

现在关于隐性知识研究较多的是企业中隐性知识的转移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键在于交流环境和交流机制,宽松的环境和积极的激励可以加速头脑中蕴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还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从文化环境、交流环境、激励制度三个方面协同建构,促进企业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这些方法对青少年隐性知识获取是有启发意义的。葛明贵等认为,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境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可以通过的经验交流,科学归纳和系统描述等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化以后的隐性知识比较容易习得,而且比直接习得要有效率得多,毕竟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有直接习得的机会,有些隐性知识必须经过别人的传授(即显性化)间接习得,这也是各种经验交流会的意义所在。

三、内隐认知与隐性知识获取的关系

既然隐性知识是没有通达意识的,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知识,那么它与同样涉及无意识的内隐认知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般认为,内隐认知会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取,但这种促进作用的普遍性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获取大量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对特定的内隐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这影响既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点在创造性活动中尤为明显。下面分别从不同类别隐性知识获取的角度分析内隐认知对隐性知识获取的作用。

1.内隐认知与语言类隐性知识获取

在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内隐认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一般三岁左右的儿童就可与成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儿童虽然没有显性获得语法规则,但却能自如地讲出基本符合语法规则的语句。他们内隐的掌握了语法规则,即获取了一种隐性知识。虽然乔姆斯基认为这是儿童存在“先天语法装置”的原因,但也不可回避内隐认知在获得语言隐性知识的重要作用,况且即便“先天语法装置”的假设成立,它也应属于儿童的内隐认知能力之一。到了成人阶段,尤其是对于那些母语与外语差别很大的人,他们学习外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当母语与外语语系相近时,外语学习变得相对容易。可能的解释是不同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内隐认知能力并获得相应的隐性知识。如果两种语言差别很大,那么与之相应的内隐认知能力和隐性知识的适用性就会很差,甚至会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反之,两种语言相近,学习母语过程中所获得的内隐认知能力和隐性知识就可适用于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但这种促进作用的发生,究竟是因为隐性知识的共享还是因为内隐认知能力的迁移抑或是二者的共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