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志“物产”的整理与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志“物产”的整理与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方志物产一目中记载的特色物产的种植历史、品种质量、营销盛况等信息,可为特产广告宣传增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当下许多特色物产营销状况不佳,除其经营不善或质量因素外,广告宣传或者产品包装也是重要的一面。诸多企业在广告宣传或产品包装上只打绿色品牌,忽视了历史文化因素。而河南许多特色物产在方志记载中,不但有作为历代贡品的荣光,还有远近闻名以至“驼运日夜不绝”的营销佳绩,甚至还有远销国外的记载。从方志中挖掘整理利用此类资料不但为打造名优特产提供文献支持,还可提升产品品质及营销业绩。

[关键词]地方志;物产;土特产品;包装广告语

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类文献,地方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史料,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物产作为方志中的一个重要类目,更是如此,不但为我们追寻当地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资料,还为当代特产资源的开发及营销提供广告宣传作用。

当下,绿色环保、营养丰富且富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各地经营土特产品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因为大多数土特产品是当地乡镇企业或者小农作坊生产,在品牌上,只强调绿色、天然、野生等名词,而忽视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没有利用文献资源,特别是地方志的记载,在产品包装宣传上缺乏土特产品的历史渊源、营销业绩及人们的评价等介绍,这些问题间接影响了产量销售和物产的品质及价值。实际上,当下人们在享受“绿色”食品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文化的分享。此外,利用方志文献宣传产品也更有说服力。

在方志物产一目中,尽管有些方志在物产中仅罗列农作物、蔬菜、果树、动物甚至昆虫的名称,内容较为简单,但这些信息已经足够我们从中看出一地物产种类的变化、发展概况及历史渊源,追寻出农业发展的轨迹了。况且,还有诸多方志在对本地区的特产资源记述的时候,纂修者往往不惜笔墨,进行细致的描述。如乾隆《林县志》在谈到为当地民众带来极大收益的物产柿子、核桃、花椒时,这样记载到:

柿树皆用软枣栽接,生长崖石间,虬曲槎无一直干,确然如石,黝然似铁,方拱把初生,已苍然古物矣。三月始花,九月方熟,节届九秋,满林满壑,灿若火齐,亦奇观也。柿之属有三长者,曰盖柿,作饼为上,小者曰绵柿,作饼次之,扁者曰水柿,不堪为饼也。……核桃三月始花,白露方熟,厥有二种,其一绵核桃,其皮薄而浮,其仁肥白;其次曰夹核桃,其皮厚而粘,其仁瘦黑。花椒亦三月始花,白露方熟,厥有三种,其一曰大红袍,其香烈其味长;其次曰小椒,其香薄其味短;其劣者曰狗椒,颇臭,贾竖以伪杂真则取之。县属每至秋冬以后,东出水冶,南出六岭,驼运日夜不绝者,皆椒、桃、柿饼三物也。[1](卷5《风土志・种植记》)

这里就讲到了林县林虑山的山中之宝――柿饼、核桃和花椒的品种类型、品质状况以及营销佳绩。作为绿色食品,当地也早已将其开发出来。但正如前文所说,在产品包装广告语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林州市林虑山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营销的大红袍花椒为例:其品名为“林虑山大红袍花椒”,产品的包装上广告语为“来自林虑山农民的问候”、“健康源绿色,锄禾问林虑”。然后是对花椒的介绍、营养分析和保质期、规格、生产许可证号、出品商、地址。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应是对花椒的介绍,这是消费者最注意和关心的地方。其广告语云:“花椒,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以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食用,又可加工制造肥皂。”

从以上“来自林虑山农民的问候”、“健康源绿色,锄禾问林虑”的广告语中,可以看出“大红袍花椒”广告语突出的主题是“农家”与“绿色”。而其在产品介绍时谈到的可作调味料等只是常识性的品性说明。从当前消费者的心理来说,对“农家”与“绿色”的强调虽然非常适应市场需求,但作为一个地方的特产,恐怕这些内容还远远不够。如果把乾隆《林县志》中介绍的林虑山大红袍的悠久历史及“其香烈其味长”的品质特征和“驼运日夜不绝”的营销佳绩展现出来,寥寥数语则大不同凡响。在增加历史文化厚重感的同时,产品品质在购买者的心目中也定会有一定的提升。此外,林县新修方志中,也有大红袍的详细记述:“该品种果实大,果品厚,颜色红,味道浓,被称为‘十里香’。”[2](262)在作产品宣传时,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资源。同样,在林县柿饼和核桃的包装宣传上,乾隆《林县志》中提供的资料也是绝佳的广告语。

荥阳的石榴自古有名,在方志的记载中更是如此。康熙《河阴县志》云:“石榴种自西域来,相传为张骞之遗产。他邑石榴核坚者不利咀茹,唯此渣殊软,子稀而大且甘,土人以仙石榴名之。”纂修者还引用《琐碎录》的记载:“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盖一房止三十八子也。”河阴石榴的优良品质,在明代时曾被作为贡品,“明季上供,岁若干。”[3](卷2《土产》)石榴在当地的种植非常普遍,知县申奇彩《榴花峪》诗有“日照彤云灿,风吹绛雪零”之句,其《高原看榴花有感》云:“千亩屯百姓家,历林移植伴桑麻。朱明借与枝头色,点缀茅檐片片霞。”[3](卷4《艺文・诗》)民国《河阴县志》中亦有“土产石榴,自古著名”之语。[4](卷8《风俗物产考》)荥阳的河阴石榴已是当地名产,但如果在产品的包装宣传上利用方志文献,则其悠久的历史及优良的品质会更为具体,文化内涵更为深厚。

淇县的缠丝鸭蛋是河南极具特色的物产之一,其独特性在于外观与普通鸭蛋相同,但“煮熟后蛋黄为黄红色,其断面呈深浅不同色环缠绕黄心,恰似道道缠丝状”,这也是以缠丝鸭蛋命名的原因。其产出地与淇县出产鲫鱼的地段相同,即只有“青岩绝、贺家至朱家淇河段”的鸭子产此蛋,因鸭子常吃淇河中的鲫鱼苗和众多高蛋白浮游水生物而产,因此营养价值极高。在口感上,此鸭蛋不但“食有韧劲”,且“鲜美香味浓郁”。1914年7月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缠丝鸭蛋被“‘筹备巴拿马赛会河南出品协会’征集展出,获得好评”。[5](152)

直到现在,缠丝鸭蛋因其独特性,丰富的营养,还有鲜香的口感,一直是人们喜爱的特产之一。但在实际的营销中,缠丝鸭蛋在包装广告语上也同样强调纯天然、无污染等绿色品牌。如淇县豫珍食品加工厂销售的缠丝鸭蛋,其品名为“天然缠丝鸭蛋”,在包装上介绍“淇河是豫北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缠丝蛋仅出产于该河的中上游河段,古代曾被列为贡品。”还谈到了缠丝蛋“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等。整体来说,虽然包装上缠丝鸭蛋的品性、特征、营养价值等介绍得很详细了,但因缺少文献资料的支撑,其可信度及文化内涵则打了折扣。

同样,永城的枣干、密县的金银花等在方志记载中,都有极风光的历史。作为贡品,永城枣干在光绪时期纂修的《永城县志》中被多次提到,卷13《俗产志》谈到枣“合邑皆产,有长枣、圆红、鸡心核桃诸种,生食者有水枣、酸枣、苹果三种。”卷36《词章志》中有邑人蒋孟尾的“永城贡枣壁为空,年年修贡入汉宫”的《咏枣行》诗句。卷38《杂识志》谈到了贡枣的制法及进贡的渊源。卷9《度支志》则记载了进贡的数额等。[6]密县的金银花在嘉庆时期其优良的品质就已经为当地人带来了不小的收益,“香味甚佳,山中种植者多,颇获利”。[7](卷11《风土志・物产》)新修《密县志》中还记载了民国时期密县的金银花在国际市场上就已经是“抢手货”了,1919年出口创汇“银8万两”。在国内市场上,则为“全国同类之冠”,有“全国银花看河南,河南银花看密县”之美誉。[8](433)永城枣干、密县金银花作为河南特产,利用方志记载作为包装广告语可为产品的销售再锦上添花。

随着饮食及消费习惯的变化,口味清新,营养丰富的野菜,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众多的野菜家族中,蕨菜在河南方志的记述中是很有一定地位的,这不但和殷商时期的伯夷、叔齐两位历史人物有关,还与河南的一些山区林地适宜其生长有关,特别是河南太行山脉一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蕨菜资源。巩县、林县、宜阳、鲁山、光州、偃师、洛宁等县志中均有蕨菜的记述。如《宜阳县志》云:“蕨、薇,二菜野生,到处有之。”[9](卷6《土产》)《汝州全志》云:“蕨,县西南山中有。”[10](卷1《舆地志・蔬之属》)《林县志》中谈到当地“颇异常品”的山蔬就有蕨:“凤尾即蕨,俗名拳菜。”[1](卷5《风土志・种植记》)《光州志》则有更细致的描述:“光山有蕨,一名鳖,产山中,二三月生芽,拳曲如小儿拳,长则展如凤尾,高三四尺,趁茎嫩无叶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涓诞,晒干作蔬,和肉煮甚美。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洗澄取粉名蕨粉,可蒸食,亦可汤食。”[11](卷20《土贡志》)这里就详细谈到了蕨的形状、名称、食用及加工方法等。清代修志大家孙星衍纂修的河南名志《偃师县志》则更注重名人效应,“首阳山有夷齐采蕨处。”[12](卷5《风土记・物产》)

历史上的两位名人伯夷和叔齐因要为殷商尽忠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采蕨,最终因饥饿而亡。有了名人效应,蕨菜就不仅仅是野菜了,而是被人们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正如聂凤乔所说:“夷齐这么一吃,蕨菜的身份便清高起来,被奉为隐逸清高的标志了。”[13](253)在我们品尝蕨菜的清新口味同时,又可品味文化,绿色与文化共享,是现代人饮食上追求的更高目标。这种包装广告语的潜力不言而喻。如今蕨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送礼佳品,是颇受人们欢迎的土特产之一。但在实际的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上不但缺乏文献史料的记载,甚至一些大型超市中销售的干蕨菜只是简单的用保鲜膜包装一下而已。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吃了。

总的来说,方志物产就象一座宝藏一样,蕴含着无穷的资源,不但是农业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史料,还为当代经济开发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新的思路和借鉴。特别是物产一目中的商业价值,并没有被真正的开发出来。在土特产品的包装广告语上,利用方志物产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广告宣传,不但对提高产品的品质及价值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人们享用绿色健康食品的同时,还可感受到文化赋予的历史厚重感。绿色与文化共行,为地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天地。

但遗憾的是,方志作为一种文献,往往深藏在各地的图书馆中,特别是一些珍稀志书,并不对外开放,对普通大众来说,查阅不易。因此大多数人并不熟悉方志,更谈不上认识方志的价值和利用方志资源了。所以,地方志的价值并没有被真正的开发出来。正如前面我们谈到的特产广告语一样,实际上,一些企业在作土特产品包装广告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地方志这样的文献可以查阅。因此,便于查阅的数字方志资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地方志的价值被人们普遍知晓和认同,方志发展的春天才会来临,而方志为经济服务、为当代社会服务的特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杨潮观.林县志[M].乾隆17年(1752)黄华书院藏版.

[2]林县志编纂委员会.林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申奇彩,毛泰.河阴县志[M].康熙30年(1691)刻本.

[4]高廷璋.河阴县志[M].民国13年(1924)刻本.

[5]淇县县志总编辑室.淇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岳廷楷,胡赞采等.永城县志[M].光绪29年(1903)刊本.

[7]景伦,谢增.密县志[M].嘉庆22年(1817)刊本.

[8]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密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9]谢应起,刘占卿等.宜阳县志[M].光绪7年(1881)刊本.

[10]白明义,赵林成.汝州全志[M].道光20年(1840)刊本.

[11]高兆煌.光州志[M].乾隆35年(1770)刻本.

[12]汤毓倬,孙星衍.偃师县志[M].乾隆54年(1789)刊本.

[13]聂凤乔.蔬食斋随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特色农业传统的开发与利用――以地方志为中心的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GH-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