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文言文值得商榷的几点注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文言文值得商榷的几点注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翻译,要把握 “信”、“达”、 “雅”三点要求。“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就是通顺,即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没有语病;“雅”,就是优美,即文笔生动,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主要是前两点,训练时要努力做到准确和通顺。

而这三个要求中又以“信”为首要。为了能达到“信”,译者多采用直译,直译固然能不同程度保证文章的“信”,但好多情况下也会造成望文生义、表述不严谨的现象,使翻译出来的东西脱离题旨或令人费解。下面仅举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及教参中的几处字词或句子翻译为例加以说明。

苏教版八年级《陋室铭》一文中有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本注释中对“馨”一词的解释是“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粗粗看来这句解释不错,可是细细研读发现还是有问题的,“德馨”一词的解释才应该是“品德高尚”啊,因为“德”是指品德,那么单独解释“馨”应该是一个形容词,解释为“(品德)高尚”才比较准确。

类似的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的还有不少,比如苏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中有一句话“忿恚尉,令辱之”,对“恚”一词的解释书下注释和教参中习题的答案就不一样。书下注释解释是“恼怒”,而教参习题答案解释为“使……恼怒”,其实,后者的解释更准确,因为这里是一种使动用法。所谓的使动用法,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即是主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变化,含有“使他(它)那样”的意思。例如:“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这里的“怀”便是“使……归顺”。又如:“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这里的“惊”、 “泣”分别是“使……震惊”、“使……悲泣”之意。

不仅字词翻译存在不严谨现象,部分句子翻译亦存在问题。

比如,苏教版八年级《马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文中注解对“等”一词是这样翻译的:“等同,一样。”教参的翻译是:“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这样翻译很是让学生费解,普通马和千里马在哪一方面一样呢?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把人讲得一头雾水,结果学生听到这句翻译一个个愁眉苦脸,满脸的疑问,后来有学生提出疑问,大家又争得面红耳赤,课本及教参对此句的理解只字不提,结果教师也不敢轻易地下结论,生怕说错了担不起责任。

这句话必须纵观全文,补全成分。我觉得对于这句话的翻译要联系到“食不饱”这句话,普通马是吃得饱的,千里马是吃不饱的,吃饱的普通马有了足够的力气,能够显示作为马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水平,而千里马因为吃不饱的缘故,所以无论是力气还是速度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甚至于它的表现可能连普通的马都不如。所以这句话应翻译成:“想要让它表现得像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这样既切合文义,又让人易于理解。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书中没有翻译,而教参翻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我觉得这句话就有望文生义而不顾题旨之嫌。

首先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想极力表现与现实不同的美好的社会生活。他所表现的世外环境并没太多地超出现实,但他也还是想尽力地表现得比现实更加美好。比如他所描写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这种情形和环境在当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的,这是作者极力想表现世外与世内不同的美好景象的结果。同样讲到衣着,当然作者也是要表现它与世内不同的,如果真如教参所讲的“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的话,那这肯定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其次,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之一,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果说桃花源人的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话,那桃花源就不该是陶渊明所向往的了,我们也就不能用“美好”这个形容词形容桃花源了。再者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秦末到东晋末前后相差近六百年,可以说社会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两个不同世界的衣着文化也该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以为这句话应该翻译成“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好像是世外的人”比较切合事实和题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较大的地方,请各位同行点评指正。

(作者单位: 泰兴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