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经·齐风》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齐人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展现了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早期齐人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这些民俗涉及齐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婚恋生活、衣食住行等。本文从耕织与渔猎、爱情与婚姻、服饰与住行三个方面探讨《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

关键词:《诗经·齐风》 齐人 社会民俗

《诗经·齐风》展示了齐人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正如清人牟庭在《诗切》中所说:“东方之国齐为大,录齐诗而东方风俗概见矣。”笔者将从耕织与渔猎、爱情与婚姻、服饰与住行三个方面探讨《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

一、耕织与渔猎

首先,《齐风》写了齐人的渔猎生活,这类诗歌有《还》《卢令》和《敝笱》。齐国多山泽丘陵、荒野林地,野兽出没其间,打猎便成了齐人的习俗。齐人捕猎野兽,主要是为了食用,兽皮则用来做衣服,挡风御寒。狩猎方法多种多样,《齐风》涉及了其中的几种。《卢令》写道齐人训练、利用猎犬捕猎: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齐人美且偲。

卢,猎犬;令令,铃声;重环,指猎犬脖子上的铃铛大环套小环;重鋂,指猎犬脖子上的铃铛一个大环套着两个小环。猎犬装饰如此之精美,可见齐人对猎犬的重视和喜爱。《秦风·驷铁》也提到过用猎狗打猎:“輶车鸾镳,载猃歇骄。”可见,当时人们已训练狗来帮助捕捉猎物了。《卢令》虽然没有直接写猎人如何捕杀野兽,但可以推测,用猎狗追逐捕猎野兽,是当时齐人的一种狩猎方法。齐人还利用骏马追捕奔跑迅速的野兽。那些四肢有力、奔跑迅速的野兽,靠人的双腿是难以追上的,即使猎犬也无能为力,因此齐人借助快马追捕这样的野兽。《还》反复写道“并驱从两肩兮”“并驱从两牡兮”“并驱从两狼兮”。狼奔跑迅速,所以要骑马追捕;狼又非常凶猛,所以要两个人合伙追捕。

捕鱼也是当时齐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方式。《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写齐人用“笱”来捕鱼。具体做法是:把“笱”这种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笼置于流动的溪流河水中,水中筑一坝,坝中留一个口子放笱,鱼游进笱中即被抓获。可见,笱是一种简单易用、科学的渔具,齐人把捕鱼作为生活资料的一种来源。

其次,从《齐风》来看,当时齐国的农业较为发达,种植的农作物有麻、蔬菜等。齐人种麻的水平很高。《南山》诗说:“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齐人种麻,先要把田地整理齐整,这样有利于麻的生长和收获。除种麻外,齐人还种植葛,《南山》“葛屦五两”足以为证。麻和葛都是用来纺织的,上古没有棉花,麻和葛是当时重要的纺织原料。另外,齐人还种植蔬菜。当时人们以吃野菜为主,《东方未明》说:“折柳樊圃。”“圃”,《毛传》曰“菜园也”。朱熹注:“种蔬菜曰圃。”齐人很早就起来折柳枝做菜园的篱笆,由此可见,齐人非常重视种植蔬菜。直至现在农民还在菜园四周扎篱笆,以防止鸡猪等禽畜的破坏。

二、爱情与婚姻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齐风》中的爱情诗不多,涉及男女情事的不过《东方之日》《甫田》《著》等几首而已,但这几首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齐人的恋爱情怀。《诗经》中爱情诗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齐风》也是如此。

1.《东方之日》

这首诗从男子的视角描写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对爱情主动、大胆而热烈的追求: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将之与“君臣失道”联系起来显然牵强附会,但是“男女淫奔”一句却道出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犹如“东方之日”般灿烂,又如“东方之月”般清新,从早到晚,在“我”的房间里和“我”相依相偎,卿卿我我,亲热无比。男子对恋人的美丽、热情,不像《邶风·简兮》中的舞师般冷冷清清,也不像《卫风·氓》中的氓那样嬉皮笑脸、假装殷勤(“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而是由衷地欣赏与喜爱。这里的情爱是那么自然、健康,没有丝毫的下流与猥亵。诗中女子之大胆、主动、热情、直率,在其他《国风》中是绝对没有的。

2.《著》

这首诗写一位新娘想象着新郎的妆饰,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毛诗序》认为《著》:“刺时也,时不亲迎也。”但从诗歌本文来看恰是写亲迎。陈子展《诗经直解》:“《著》篇诗人为一贵族女子,自述于归,想望其婿亲迎之词。”闻一多也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思亲迎的诗,其《风诗类钞》:“思亲迎也。充耳,男子冠饰,故知作者为女子。”这位新娘急切想见到自己的夫婿,想象着新郎的妆饰,从中看不到新娘的羞涩,看到的只是她的盼望和喜悦。其他《国风》中也有写结婚场面的诗,如《周南·桃夭》《召南·鹊巢》《唐风·椒聊》等,但这些诗都是他人所唱,或赞美新娘容貌美艳,或描写婚礼场面盛大热闹,或祝福新人婚后生活幸福,或祝福新娘多子,都不像《著》那样是出嫁本人吟唱当时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由此可以看出齐国女子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3.《甫田》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以及重逢时的惊喜之情: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前两章以“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起兴,用大田里野草茂盛比喻思念之情的深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第三章并没有重复一、二章的诗意,而是突然一转,猛地看见心上人出现在自己眼前,变得那么秀美,人也长大了,“未几见兮,突而弁兮”,那种小别重逢的惊喜如汩汩泉水,喷涌而出。

虽然《齐风》中只有上述几首涉及男女之情的诗歌,但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当时齐地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体会他们恋爱时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齐国女子对爱情的真挚向往和勇敢追求。

三、服饰与住行

服饰是人类生活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诗经》时代人类的服饰水平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通过《齐风》可以以管窥豹,了解当时齐人的服饰习俗。

从《齐风》看,当时已有上衣下裳的区分。《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东方未晞,颠倒衣裳。”《毛传》曰:“上曰衣,下曰裳。”官家催促很紧,以至上衣下裳都穿反了。可见当时上衣下裳已有明确的区分:上衣用来保护上身,下裳用来保护下身,不能混穿。这种上衣下裳的衣服形制在其他《国风》中也有反映。《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种上衣下裳形式,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并且延续至今。

齐人对冠十分重视。男子成人要行加冠礼,《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正义》曰:“弁者冠之大号,故为弁冠也。……此言‘突若弁兮’,指言童子成人加冠而已,不主斥其一冠也。”可见,弁是大帽子。有的还要在帽子上系根带子,如“冠緌双止”(《南山》),緌,帽带,系帽的缨。帽子上系一根带子,主要是起稳固作用,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美观效果。

齐人穿用葛编成的草鞋。《南山》:“葛屦五两。”葛,一种植物,其纤维可以制成葛布,葛屦就是用这种布制成的鞋,是夏天穿的。

除穿衣戴帽外,齐人还非常注意其他饰物的装扮作用。《著》写新郎的耳饰:

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充耳,古代饰物,在冠上之两侧悬纩当耳,叫紞,就是丝线,又名充耳。紞下缀以美玉,叫瑱。素、青、黄,是丝线的颜色。琼华、琼莹、琼英,是缀饰的玉瑱。可以想象,充耳的颜色有素、青、黄,再配上那闪闪发光的美玉,该是多么的光彩照人,鲜艳靓丽。

从《齐风》来看,齐国贵族居住条件较好,房屋结构合理。反映齐人居住状况的诗句有《著》“俟我于堂乎而”,《东方之日》“在我室兮”“在我闼兮”。堂,指阶上室外;室,指堂的后面,即屋内;闼,内室。可见齐国贵族的房屋有外室、内室,结构较为复杂,这也表现了齐人高超的建筑技术。房前的庭院布局精巧。如《著》“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著,正门与屏风之间;庭,中庭、院中。这表明齐人的住宅,大门里面有屏风,还有中庭。

齐国自开国以来就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是商业发达的重要条件。齐人以自己的智慧,发展交通运输业,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道路建设,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从《齐风》看,齐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和车。《还》写两位猎手并肩驱马追猎野兽“并驱从两肩(牡、狼)兮”,《载驱》“载驱薄薄”“四骊济济,垂辔沵沵”。“载驱薄薄”,是指马车疾驰的声音;“四骊济济”,指拉车的四匹马既强壮又漂亮;“垂辔沵沵”,缰辔下垂的样子。可见,马是当时齐人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而且齐人的骑马技术、驾车技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车是主要的陆路交通运输工具,齐人的造车水平很高,车上还装有车篷,车篷颜色鲜艳。《载驱》:“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驱,车马疾行;薄薄,车疾驱声;簟茀,指用方文竹席做的车篷;朱,这里指红漆;鞹,指经过加工的光滑皮革。由此可见,文姜出嫁乘坐的车子是多么漂亮、华丽。

《齐风》体现的齐人耕织渔猎的生活方式、女子勇敢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以及服饰住行等民俗生活、人文风貌,使我们仿佛看到那个时代齐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到齐人的喜怒哀乐,体验到齐人的辛酸劳累。

参考文献:

[1][清]牟庭.诗切[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风诗类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5]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8]李兆禄.《诗经·齐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董超 陕西西安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