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谢赫"骨法用笔"之今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谢赫"骨法用笔"之今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视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代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又千变万化,而如何用笔则是对中国绘画的本质性研究。

自谢赫将“六法”提出之后,“骨法用笔”就被真正的提升到了理论的位置,而这之后的绘画作品也都秉承“骨法用笔”的基本概念来进行艺术创作。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也有多位画家、理论家在谢赫“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对其改良和发展,使“骨法用笔”的意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继续引领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骨法 用笔 骨力 气节

用笔是指中国书画艺术中对线条的运用,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有技法,用笔的关键在于表现出线条的力度、运动感和节奏感。对用笔的强调,也是造型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魏晋画法理论对笔法的重视,绘画中对于用笔的认知也在逐渐形成,“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可被视为标志。同样,“骨法用笔”也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高评判准则――“气韵生动”的最具体的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而这些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一方面仍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又成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独立出来。绘画题材的多样化十分明显地表露出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从而对绘画技巧也提出来新的要求和变化,加上与西方交往的扩大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交流,更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那么,绘画理论著作的出现既是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中国南朝齐梁之际的画家兼理论家谢赫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画品》中提出了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绘画的“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有殊为重要的地位。这正是谢赫据以判定绘画品第的依据,也是谢赫时代对绘画普遍认识的基本准则。其中,“骨法用笔”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骨”字其实就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等。而谢赫则将其归纳总结并融入新的理解,已将它的含义转向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大多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和表情只能依靠线条的准确性、力量感和节奏感来表现,因此,谢赫借用“骨法”来重新诠释了用笔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除了注重对象外在规律的把握和再现外,同样也对性格的表现上加以关注。

谢赫之“骨法用笔”强调了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最初是针对人物画,强调了要更具艺术性的、更有力量和节奏地把人物对象的体态、表情和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线条的用笔并不是简单的转折、顿、挫、浓、淡、干、湿,而是更积极、更有血有肉地反映出画家的艺术情感,豪放、天真、质朴、寂寥、平淡、苍劲、空灵、浑雄、隽秀、野逸或是清奇,都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其中吴道子则是典范,他最大特点便是讲究用笔,善画亦善书,笔迹遒劲,同时也秉承“骨法用笔”的理念,并结合书法用笔,要求绘画要与书法一样讲究“骨力”,所以他的绘画用笔既讲究力度与速度,又不乏多样的变化,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线条而已,而是赋予了线条不同的情绪和感情,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吴道子的用笔,不但造就了后来的皴、擦、点、染的全面开拓和发展,更造就了中国画用笔从“描”到“写”的可能性契机。“数尺风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就突出了吴道子用笔中起落轻重缓急等变化丰富的特点,因而后世评论家将他当成“用笔”的代表人物。而“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这正是吴道子对前人描法的改革目的和意义,也是吴道子对传统人物画的重大贡献,更是后世对吴道子在用笔方面成就的至高首肯。吴道子所描绘的线条是优美的,是生动的,是具有无限的变化性的,而就是这种被风吹动着的线条,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展现出了最大的魅力。

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骨法用笔”的意义已经被丰富扩大化了,不仅是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基础,同时,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本质性问题,这都是中国画家在长期绘画实践中形成的。

从绘画技法上来说,有“骨力”的用笔可谓是中国笔墨艺术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再深刻再有情感的作品,也是需要由用笔来丰富和表达的,即用笔是情感、思想和意向的具体表达形式。强调用笔的骨力、灵活性、和多变性,正是提升绘画创作技巧的最根本、最直接所在。而对于现代的绘画创作者来说,只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笔法技巧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并且进行创新。

对于用笔的绘画技巧,我们追求发展与变化,但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内在,“风骨”、“气节”则是恒久不变的。天才绘画家善于用笔,与此同时,我们更注重有深度的情感的表达。在注重技法的同时,我们更强调绘画艺术的文化品位,看重画家的人格和气节的培养。绘画艺术是有教养、有学问、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它不仅仅是绘画技法的展现,更是画家灵魂的写照。面对当代社会的种种诱惑,画家们是否能在严谨的规范中立足自己,自信并有勇气地保持自己最初的本真?讲究“骨法用笔”,就是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去,使其更有生命力,画家的感情和有骨力的用笔融合到一起,笔墨所到之处,留下的尽是二者共同舞下的痕迹。

其实,骨不仅仅是指作品本身表现形式的精准、严密和有力,更加与创作者的人格与情操息息相关。画家在作画之外,还需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情操,力求内心完善,刚正不移,不因世风移而心生浮躁,居闹市而心安然,只有这样,其作品才能传递出中国绘画力量之骨气,如果缺乏“骨”的支撑,作品的情感表达就会显得软弱、空虚。正所谓“画如其人”,只有画家将自己的感情、人格和气节融入到笔法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义、有生命力的作品。也许只有“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才真正道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04-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8-01.

[3]祖莪.论谢赫“六法”[J].黄河之声,2009-09: 65

[4]陈绶祥.中国绘画断代史――魏晋南北朝绘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