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淡泊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淡泊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淡泊”一词日渐被时人所爱。人们将这两个词或常挂嘴边,或以书法挂于客厅、堂屋、雅室、书斋。

什么是淡泊?

淡,古亦写作“澹”,是安静之意。泊,也是恰静之意。淡泊则是怡淡寡欲,用现在的语言解释,就是不追求名利。

说到淡泊的典型,一些人举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诗句看,陶翁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了。可是,在真实的生活中,他的归隐难道没有“杂念”吗?看他的诗文辞赋,时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苦闷与消极,可见陶渊明算不上是淡泊的典型。

真正算得上淡泊的,我认为当数诸葛亮。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对一些小的功利性目的淡泊了,才能立大的志向;在平静中仔细思索权衡,才能确定长远的目标。

也许你会说,诸葛亮算不上淡泊,如果是,那他为何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当丞相呢?

诸葛亮出山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出将入相,不是为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为了恢复汉室,拯救黎民。正是由于这一大志向、大目标,他才会写出催人泪下的《出师表》,才会不顾自己年迈体弱而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魂归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诸葛亮相比,今人的淡泊大多步入误区。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自我标榜“淡泊”,试图在乌托邦式的平静中寻求一种满足感和安逸感,借以摆脱与矛盾、选择、竞争、拼搏相伴而来的痛苦与烦恼。

这是误解“淡泊”。淡泊不是消极,不是颓废者的自暴自弃。

有的人在感情上受挫,心灰意冷,于是声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从此“淡泊”,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人生境遇中,为自己撑一片心理的绿荫,借以抚慰心灵的骚动、不安和焦虑。这也是淡泊的误区。这种“淡泊”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

最爱说淡泊的有两种人。

一是那些想发达而发达不了的人。他们也读过几本书,也努力奋斗过,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令仍默默无闻,于是就说淡泊,说高尚之人从不追名逐利,名不值一分,利臭不可闻。其实他极想扬名四方,只是无扬名的本事;也极想发财,却没有发财的门道,于是就说住着茅屋也有美的情趣,每天喝点稀饭也是很舒服的,说淡泊可以明志,其实他已没有什么志可明了。

第二种说淡泊的人,是已经有了名有了利,他们吃穿不愁,喝着茶、抽着烟,坐着高级小汽车,说淡泊多么多么美妙,爱钱和追求地位怎样怎样可恶,非淡泊不能宁静,非宁静不能致远。自己衣食无愁,尽情地享受物质文明,却要求别人放弃物质生活追求,而去追求精神生活。

照这种“淡泊”去生活,就无须去梦想,去创造,去思考,去抗争,去拼搏,一切只要从众,随遇而安,按人人共享的生活观来安排自己,实质是消解自我,否定自我。在现今充满竞争、拼搏、创业、开放、革新的时代环境中,无疑是“世故”和“平庸”的代名词,是软弱的表现。倘若这种“淡泊”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性”,是令人堪忧的。

真正的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追求而亦无所求,耐得繁华又耐得寂寞;顺利时不骄然自得,逆境时不妄自菲薄,视坎坷如坦途,视波折为必然;宠辱不惊,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我,这才是真正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