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中国传统漆器之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中国传统漆器之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以中国传统漆器为研究对象,在“漆”与“漆器”注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来观照中国传统漆器。通过对漆器发展中典型阶段的造物特点进行阐述分析,辩证地看待传统漆器的“坚牢于质”和“光彩于文”,并追本求源地探求其日渐式微的原因。进而指出,只有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让漆器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漆器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漆器 发展

中国漆器有极其辉煌的历史,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一个斑驳的朱漆大碗将中国使用漆及漆器的历史追溯至7000余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它的出土,不仅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全世界漆艺术发源地”这一科学论断①,更是很好地佐证了“漆器艺术起源于中国,然后发展传延至东亚各国,继而走向全世界”的史学观点。几千年的漆器发展史正可谓是“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说矣”,然而从20世纪初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却江河日下、风光不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现今的年轻人提及漆器多茫茫然不知何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漆器日渐式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漆器该何去何从,确是一个发人深省、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何谓“漆”,何谓“漆器”

“漆”,象形字。它最直接最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鲜活的割漆劳作场景:在雾霭蒙蒙、露水闪亮的清晨,高大挺拔的漆树林中,采漆人居其中,割漆水汇于树下。而“漆器”则是指用天然漆或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髹饰的器物。但“器”缘何髹“漆”为“漆器”呢?明代杰出的民间髹漆艺人黄成在其专著《髹饰录》中对其这样注解:“盖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

二、传统漆器发展的典型阶段

大量史实表明,在陶器与青铜时代漆器一直作为它们的附庸品长期存在。历史发展至春秋时期,青铜器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成型工艺的复杂性等因素局限逐渐衰退并日益远离生活实用器行列,与此同时陶器正处在向青瓷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非常的历史背景下漆器因其相对的易取材、易制作、易使用开始大量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因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随即又迎来了战国漆器发展之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汉代,这是一个将生产分工细致化、生产流水化推向极端的快速发展时期。汉代漆器虽种类丰富、器型繁多、纹饰精美,此阶段依旧是将实用的功能性置于造物设计考虑首位,同时兼顾其装饰审美作用。《史记》有云:“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盐铁论》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由此可见,尽管漆树种植十分发达、工艺水平较以往已有较大发展,但在此时漆器仍是一种高级的生活实用器。

东汉之后,陶瓷工艺日趋完善,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了瓷器时代。价廉物美的青瓷广泛使用,很快成为生活用品中的重要品种,而此时的漆器逐渐显露出不敌瓷器的弱势,失去了平常日用的主体地位。六朝时期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却为漆器发展暂时找到了新的方向――利用夹工艺制造佛像,比之铜像要轻便得多,也更方便装在车上游行,一时间极为流行。隋唐时期,髹漆技法不断推陈出新,盛行平脱漆器;漆器主要的发展重心已从实用器转向艺术品制作方向。

宋朝时期质朴无华的光素漆器的出现,一反唐代装饰纹样的丰满富丽,单纯而不简陋,朴实而不粗糙,以优美的图形和纯正的漆色取胜,清新淡雅、浑厚古朴,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此阶段可谓是漆器发展道路上的短暂中兴,其造型、色泽等都显出欲与瓷器比高下的势态,然而其费工、耗时、成本高的缺点终究未能与制作相对简单、成本低、产量大且色泽温润如玉的瓷器抗衡。②短暂的兴盛之后很快面临更大的生存抉择。

元以后,由于建筑、造船、家具、佛像等生产的需要,漆器生产再次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迎来了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人们大量种植漆树,漆器生产也十分兴盛。除了官方漆器工厂如大名鼎鼎的果园厂外,中南、西南、浙皖地区的民间也出现了许多制漆名手。此时期还出现了现存传世的唯一漆艺专著《髹饰录》,书中总结了古代漆艺的创造实践理论,并提出了“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等重要的美学法则。③元至明初,雕漆工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雕刻技艺日益精湛,《髹饰录》中也曾记载“藏锋清楚,隐其圆滑,纤细精致” 。明嘉靖以后雕漆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刀痕外露,渐见棱角。雕漆器的品种也从原来的盘、盒等小件器发展到几、椅、屏风等较大型的生活家具。从明代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审美追求正向着细巧精工的方向演化。④

在前朝的基础上清代漆器形成了更具特色的艺术体系,雕饰成为装饰主流,并达到漆器工艺的顶峰。国力的强盛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清代帝王将相对漆器的推崇促生了许多财力雄厚的官办作坊,为了彰显皇家贵族的富丽浮华,他们在漆器制造上更是不惜工本,选择昂贵原材料,施以最复杂的雕工,制作无比繁复、精细的装饰纹样,用色上更是描金、戗金、泥金漆、打金胶、贴金箔……极尽奢靡之能事,却呈现强弓末弩之势。以剔犀漆器为例,制作工艺虽精,但一般漆层较薄,风格也倾向纤细繁复,虽奢侈繁华,气魄却大不如前。

三、漆器的“坚牢于质”和“光彩于文”

正如《髹饰录》中所言,纵观中国漆器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漆器是作为“取其坚牢于质”的实用品而发生并发展起来的,而后愈发注重“取其光彩于文”的审美功效。在漆器发展史中两个鼎盛的时期――汉、明两朝,其漆器造物都体现出实用与审美兼顾、文质并重的造物特点。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传统漆器的发展最终选择了一条向着欣赏性工艺发展的道路,清代漆器竭力在工艺技术上进行拓展,谋求以其独到的工艺特色赢得市场,却在盲目追寻技法的发展过程中无奈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困惑。

20世纪上半叶漆器的发展也如同其他手工艺品一样,盲目追求工艺极其复杂的作品,过于追求工艺的奇、特、精、细,甚至发展至唯材料、唯工艺、以其物质价值论英雄的境地。针对此种现象,有识之士展开了对“奇技淫巧”思想的反思。王家树在评论文章《手工艺品的“大”和“小”》中讲道,这是封建王朝末期手工艺美学思潮的余波,再加上近百年半封建半殖民地外贸商品的刺激,使人们觉得仿佛只有在技术上“绝伦”的特大或特小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才能在国际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认材料与工艺均是一个器物存在的必备条件,作为实用品的漆器也可以是一件工艺品,但是倘若其仅满足于工艺品因而无止境地追逐技法,则会令其迷失发展的方向,其生存空间也将会出现萎缩甚至丧失的危机。

结语

漆器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回看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其结合生活;而彝族漆器之所以延续至今,就在于其工艺发展的同时兼顾了“坚牢于质”和“光彩于文”;当下我国台湾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使用漆器的人,漆艺就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从未离开过。至此可见,只有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漆器文化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让漆器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漆器文化的全面发展,让人们了解大漆之美,进而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注释:

①王琥.漆艺术的传延――中外漆艺术交流史实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4:13.

②倪建林.漆器艺术:髹漆成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2.

③④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1:32.

参考文献:

[1]王琥.漆艺术的传延――中外漆艺术交流史实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

[2]倪建林.漆器艺术:髹漆成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4]王家树.手工艺品德“大”和“小”[J].工艺美术通讯,1957(7).

[5]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