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政企合力,各取所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政企合力,各取所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岁末年初,上海地铁列车在前后十天内接连发生多起故障事故,但这并没有减少其他城市对于修建地铁的巨大热情。

国内当前已批和将批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城市已经“排排坐”,2020年之前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超1万亿元。目前,全国共有12个城市的36条城铁交通线路正在紧张建设。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均在大规模续建地铁。

或许,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之下,地铁浪潮来袭,实乃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中央:宏观经济调控之手

2009年底,国务院一口气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使得一向紧绷神经的业内人士“大感意外”。这意味着,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少数一线城市之后,地铁这一地下交通系统,将真正在中国“遍地开花”。

今后多年,在这些城市车辆川流不息的公路下面,机器轰鸣将昼夜不息。那些二三线城市的市民们,也即将迈入便捷出行的美好时光。

不过,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希望修建中的地铁能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还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希望这些轰鸣的地下作业,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拉动效应。

1995年和2002年,国务院曾两度“冰封”过一哄而上的地铁建设热潮。然而,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仔细想来,在中国经济渴求复苏的背景之下,中央政府此举亦在情理之中。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一度面临下滑的巨大压力,三驾马车中,出口下滑,消费疲软,唯有“投资”尚可坚挺。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4万亿财政支持的“十大措施”。这一系列措施中,真正能迅速为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动力的,即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下,一大批重大项目迅速上马,GDP增长最终“保八”无忧。然而,多位经济学家也指出,如果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经济还有再次下滑的可能。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投资”这架马车的“好腿脚”。

中央对此轮地铁建设立项批复的“大手笔”,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讲,此番地铁建设审批的“开闸”行动,本身已经上升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显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地铁建设投资,而是期望其成为今后几年经济增长来源中的一员猛将。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王庆云近日的发言就比较有代表性。他说,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从短期看能够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2005年,中央政府曾零星批复沈阳、成都、杭州等地开建地铁。当时,先知先觉的专家就预言,中央抑制地铁建设的政策已经开始松动,“第三次地铁浪潮”会择机到来。

现在,所谓的“第三次地铁浪潮”成为了中国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最好注脚。和其他经济刺激方案一样,它也被视为应对金融危机“强心针”的一瓶药剂。

尽管地铁运营本身很难盈利,但政府坚信,在建设过程中它将发挥一系列经济带动效应。官方公布的数据是,2020年之前,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主要是地铁投资,本轮地铁建设涉及总投资达到8820.03亿元,超过了三个三峡工程的总投资规模。

这份巨额资金,一部分将来自于财政支付,一部分来自于其他社会投资领域,但终归,官员们都希望它融入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循环中去。

地方:城建蓝图恰临机遇

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对于上马地铁项目的心态更为迫切。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建设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府工作。

一方面,不断膨胀的城市,让越来越多的人每天上下班都拥堵在路上;另一方面,房地产被公开定位支柱产业,也意味着地皮将越来越值钱,更多的交通,尤其是更多的地下的交通,似乎恰能满足这两个要求。

天津、南京的地铁早已通车,沈阳、成都、杭州开建已久,宁波、长沙等城市业已动工,此外,南宁、南昌等更多城市也紧随其后,一幅幅热火朝天的画面扑面而来。

“潜伏”已久的中国地铁建设审批闸口被打开,中央政府有整体宏观经济战略层面的考虑,地方政府也有立足自身的各种算盘。

缓解交通压力往往是修建地铁的第一个最为中肯的理由。

如今,即便是在南宁这样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期的交通也是一片拥堵。南宁市政府规划建设中的五象新区,基本上是打算再造一个“新南宁”,日益膨胀的都市圈层,也让市民为城市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形也符合国内大多数城市的现状。

第二个(也许是最核心的)理由,和中央政府一样,地方政府也寄望地铁建设能够拉动本地的基础投资建设,从而带动地方GDP的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轨道交通每投入1亿元将可以拉动2~2.6亿元相关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工程基建、钢铁、水泥等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都可获得丰厚的订单,还将创造施工、制造等千余个就业岗位。此外,目前中国提出了地铁建设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大规模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还将带动中国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个理由来自于“地铁俱乐部”的诱惑。

所谓“地铁俱乐部”,不过是业界对“地铁代表城市形象”的一种心照不宣的调侃。在这里,地铁成为城市发达与否的一张身份牌,关乎城市品质。这一点,南宁轨道交通公司副总经理荣先恒的话比较有代表性。他说,南宁虽然城市不大,但它面对的是整个东盟,需要树立一个国际形象。而地铁恰好也具备这一功能。

这和地价和房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地价房价的高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该城市发达程度。恰好,几乎所有城市的地铁线路一经公布,沿线房价都是涨声一片。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广州地铁初建时,沿线物业升值达15%~25%,地铁开通后,沿线物业再次升值15%~25%,深圳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的三年内,沿线物业租金涨幅高达2~5倍。

正是基于地铁对所在城市楼市的刺激,一些地方政府才会加快地铁建设的审批。而拉动房价,巩固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也算为一个地方政府不便公开宣传的理由。

前两次,地方政府一哄而上修建地铁的行动被中央严厉遏制。这一次,后危机时代的复苏战略,为第三次地铁潮流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机遇。

国务院对批准地铁建设定下了三项指标: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GDP在1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事实上,这三个指标门槛高吗?其实不高。因为按此指标,目前全国将近50个城市都具备了地铁建设的需求和条件。

最终,城市建设蓝图、金融危机压力、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相对不高的准入门槛,一起将二三线城市再次推向了地铁激流之中。

国企:普惠时代最大赢家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地铁建设关系到众多行业,其中车辆设备、工程建设、钢材等方面在总投资中占比最大,相关行业和公司也将有望直接受益。

换句话说,城市地铁是大型工程项目,其开发建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它的兴建将强力带动就业,还能给工程施工、建材、水泥、石材等相关产业带来商机。

经济学者赵晓目前接受媒体采访耐表示,此次国家8820.03亿元铁路投资建设将带来至少3倍以上的市场效应。同时,他也现实地指出,“中”字头企业在工程承包上占有很大优势,民营企业受背景、地位、资金的影响,一般都只能承担分包以后的工程。

单就建筑材料说,地铁建设就需要水泥、钢材、木材、盾构管片、商品混凝土等十余种。比如,哈尔滨市地铁一期工程土建施工所需相关建材和设备产品,其类别就涉及到7类36种。

由于地铁建设科技含量高,工艺精细,要求建材种类分工更加细化,仅商品混凝土需求就达4种,钢材需要种类则细分为钢材、钢筋、钢绞线3类10种,防水材料类7种,地铁盾构管片类两种,木材及模板类两种。由此可见,大量地铁项目的开工建设,无疑为建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资料显示,建设1公里地铁所需挖掘的土石方在10万立方米左右,一般每车运量约在13~15立方米左右,因此每修建1公里地铁,可以装满7000辆车,这对工程运输行业是一个巨大利好。按8820.03亿元的总投资粗略计算,地铁土建所占的比重将达到3500多亿元。这无疑是一块大蛋糕。

车辆与机电设备行业也受惠不小。建设部地铁轻轨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而言,车辆与机电设备等投资约占地铁工程总投资的25%,根据这一比例计算,8820亿元地铁总投资中,将包括2200亿元的设备采购大单。由于目前要求轨道交通国产化率至少为70%,部分地铁线路甚至超过了80%,可以初步预计,七成的采购订单将被国内厂商获得。

来自中国北方机车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城市轨道数量将达到55条、1500公里,配属车辆逾6000辆,以目前平均每辆车600万元左右计算,车辆投资将达到360亿元。如果采购的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无人驾驶城轨车辆,车价约为每辆1200万元,拉动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