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清明上河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清明上河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时期的长卷绘画,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超越了几乎所有的其他绘画作品,有其特殊的意义,是绝无仅有的一幅杰作。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它真实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绢本,纵24.8cm,横528.7cm,作品不但表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传神,而且画面中的建筑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劳动都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极高艺术研究价值。

其创作的时期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随之应运而生,中国一部分画家因此也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风俗画主要反映当代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著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这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同时这也更有利的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尤以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像一部纪实片,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到今天它的地位无可替代,不论从艺术价值、史料价值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神品之作。

作者张择端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做为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后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创作出来之后的流转也颇为传奇。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是宋徽宗。做为最具有欣赏眼光的艺术家和掌权者,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并盖印。这件旷世杰作在之后的800多年里,曾无数次被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几经战火,历尽劫难,五入宫廷,四次被盗,流传出许多传奇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究竟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欣赏价值?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 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看其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常把构图称之为“经营位置”,把构图比作商业的苦心经营,可见中国古代画家对绘画构图因素的重视。我国美学大师宗白华也曾言:“绘画的一个触目焦点就是画面上的空间表现。”在他看来,造成画面空间表现不同的原因正是由于构图处理的不同。所以中国的画家抛弃了“焦点透视法“的局限,转而运用“散点透视”法。把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内容同时表现在同一画面当中,侧重表现的是作者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受以及主观印象。因此,画面就具有了主观、连续不断、超时空、移步换景的绝妙风光。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现在这些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究竟有没有佚去后半部,到底它在创作完成之后是何其雄伟的巨著,从视觉上可能已经看不到了,但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在文献中、在一代又一代热爱此画人的记忆里,还原它的真貌。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