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苗乡艺术教育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苗乡艺术教育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家乡苗语叫代岜哆(意为花鼓发源地)。这里盛行打花鼓、唱苗歌,每当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都身穿盛装,载歌载舞庆贺。“四月八”、“六月六”还要派出花鼓队、苗歌队到大村寨去参加比赛,正月的时候,新女婿头一次拜年还要被卡鼓。

我的妈妈是十里八乡最有名的苗族女红,她绣出的花鸟虫鱼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形象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我的爸爸是湘黔边区的苗歌王,他以动听的歌声俘获了妈妈的芳心,后来又深深地感染了我。孩提时代,没有电视,每天晚上找爸爸来拜师学歌的踏破门槛,爸爸总是抱着我教歌教到深夜。

于是,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苗族艺术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后来,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但时代变了,村里的青年不愿打鼓了;妈妈不在了,她的手艺逐渐消失了;爸爸也老了,学歌的不来了,我的梦被尘封了……

我先后到凤凰县阿拉镇老岩村小、龙合村小、安坪村小、阿拉完小任教。这里条件落后,没有良好的艺术师资和教学设备,学生享受不到正常的艺术教育,美术课就一支铅笔、一本图本画到底;音乐课就一直唱,一堂课下来,个个嗓音沙哑喉咙痛。现实让他们的梦想仅仅只是一个梦。我爱画画,自然成为学校的美术老师,但我不知怎么上好美术课。

于是,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开创了一种既能让非专业老师胜任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

2006年7月,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联袂举办的第二期“蒲公英行动”美术课题研究落户我校,我有幸成为学校的课题组长。在其“探索一种可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实施,持续和推广的美术教育模式,以争取让更多的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机会,同时使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得以保护和延续”的理念指引下,我的梦合而为一,再度启航。

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我努力地寻找民族艺术的传承与美术教学的一个契合点,把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最富活力的元素与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把苗族服饰、银饰、刺绣、挫花、纸扎、草扎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采取课内课外、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我组织研究团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指导孩子们用笋壳、竹叶设计别致的竹服饰;用棕叶、竹子、芭茅、稻草编织出生动的工艺品;用泥、石、木雕刻出各种有趣的人物、动物形象;用民间草纸剪刻出美丽的窗花;用碎布绣出精美的民族图案,解决了学生学习用具短缺的问题。同时不断总结,把民族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成功设计出《美丽的黛苟黛帕》《美丽的苗族花兜》等一套民族艺术美术课例和《趣味芭茅杆》《蔬果妙趣》等乡土美术课例。但我并不满足,不断扩大研究范围,组织研究队伍把苗族歌舞纳入研究范畴,邀请了花鼓艺人来校上课,带领学生走到校外,走访苗族艺人,了解民间习俗,体验生活;参与了“四月八”、“六月六”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家、教师、艺人的共同努力,创编出了一套苗家鼓舞课间操;录制出以苗歌、木叶、唢呐等民间音乐元素为主的鼓操主题曲,并安排学生每周一、三、五课间做鼓操。自此,我校的美术、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空前发展,学生学习民族艺术、保护民族艺术蔚然成风,形成了魅力四射的校园文化,而且辐射周边学校,将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直接带给社会,影响和感染他人。继阿拉完小苗族花鼓进校园之后,周边地区民间民族艺术组织纷纷兴起,经常活跃在大街小巷,出现在节日盛典和喜庆的场面上,不断地引领农村精神生活的新时尚。

民族艺术进校园的成功尝试,为农村孩子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艺术教育平台,使其在各项艺术比赛中捷报频传。短短几年内,连续两次获全国“小荷风采”金奖,特色节目《苗鼓》、《苗歌》被应邀到人民大会堂表演。

当然,我也由一名非美术专职教师成为县里的美术学科带头人,我所组建的非美术专业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美术教研组”。在山村艺术教育的路上,我要继续编织彩色的梦,去点亮山村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