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4,是男是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4,是男是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已经过去,2014年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在你眼中,2013这个数字是男性还是女性呢?2014呢?不,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一个正儿八经、带有参考答案的问题。你的答案选好了吗?让我们来看看你的答案与科学家们的预测是否一致吧。

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目前正在斯坦福大学任职的黛西·格雷瓦尔教授研究认为,人类倾向于把奇数当成是男性,而把偶数当成是女性。按照这个理论,2013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同胞,2014则是个女的。你猜对了吗?

数字奇偶的奇妙作用

这个理论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从近两百名实验者身上得出的结论。在实验中,这些母语为英语的受试者需要判断其他语系的中性人名更偏男性还是更偏女性,有意思的是,在人名旁标注的序号会对结果起决定性的影响。那些旁边标有数字1的名字,更容易被认为是男性的。但仅仅需要把1换成2,哪怕名字还是同一个,受试者也会认为这个名字更女性化。

这个神奇的发现并不只在1和2上才成立。如果将这些序号换成3位的不同奇数和偶数(比如573或486),这个结果依然成立。此外,数字的奇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受试者对于婴儿照片性别的判断。不过人名或照片严格意义上都是中性的,数字只是改变了我们对它们性别的倾向,因此虽然在大尺度上数字的奇偶与判断性别的男女有很高的相关性,但落实在个人时可能会因人而异。所以,即便你认为2013是女性,也无需怀疑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

我们很喜欢给事物定“性”

给中性的数字贴上不同的男女标签,或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提出2是女性、3是男性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也认为,1是男性0是女性。而我们现在对于数字的性别判断,或许正是东西方哲学相承至今的产物。仿佛是为了佐证这个观点,当上述实验的对象从西方的美国人换成东方的印度人时,实验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

实际上,我们给事物定“性”的对象,可以从数字扩展到身边的一切物体。在诸如西班牙语、德语等语言中,很多名词早已有了阴性和阳性的区分;在食物中,肉类被视为更男性化的东西,而沙拉或乳制品则更为女性化;在其他有形的物体中,有棱有角是男性的象征,而表面圆整光滑的物体则更容易被视作是女性。迪士尼借此在动画《机器人总动员》中成功树立起两个小机器人一男一女的形象,也足见我们潜意识中对性别的界定标准。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

至于人类为何要对不同的物体做性别划分,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跨不同文化圈所存在的共同现象,必然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

现有的一个假说认为,倘若无法确定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性别,那么人类的思维定势就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我们的理解能力。只有贴上了男性或女性的标签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将这个人或物体放入固化的世界观中,便于我们进行理解。

仔细观察,你会在身边发现更多的例子,比如你的朋友给新的吉普取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或是给女儿的房间布置了一整套圆形的家具。当然,在遇到这类对物品的性别化特别敏感的朋友时,不妨抛出本文标题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相信你会得到和预测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