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生济南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生济南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从人类茹毛饮血之时人便会“择地而栖”,“逐水而居”。江河、湖,泉,海之滨,都少不了人类聚落。迄今全球考古发现的众多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

古代中国,东方文明发祥地,具有独特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讲究“万物一体”和“天人合一”。作为相地之法的风水术更是沿用数千年,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在古代,兴土术,辟道路,架桥梁,筑房舍,修坟茔,建城池,都要看风水。

风水术讲究人类居住的理想环境要有山有水,即所谓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山环水抱,相得益彰。即使居住在山,也丝毫离不开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有水无山就可裁”,因为水为“生气之源”。明代蒋平阶《水龙经》中说:“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宅经》的观点更为明确:“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泉水作为建宅的重要依据,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王充《论衡・书虚》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血脉流动,泛扬动静。”因此,在筑宅,建城选址时,先看水,后看山,以“得水为上”,“以水为断”,“问水知山”。

说到这里,济南之“地利”不言自明。济南有数千年的文明史,选择城邑不能不受风水术影响。古济南中心从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发祥地城子崖,转移到秦汉时的东平陵城,又迁至历城县(商周叫谭国,春秋称泺邑,战国名历下邑,汉代史称历城)建东城。后来,“双核城邑”合并成为济南府,形成今天济南市的基本轮廓。一切变化之中,唯不变的就是,寻着水脉不断前行。

济南“山环水抱”,城东西南三面为泰山余脉,丘陵连绵环绕,北面是“齐烟九点”和天险黄河,城中盆地百泉竟涌,明湖浩淼,泺水如带,水光潋滟,一派译国之景象,难怪宋代黄庭坚感叹:“济南潇洒似江南”,风水术强调“负阴抱阳”,即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以避凶趋吉。济南却反其道,“南山北水”,实属阴地,而济南历朝历代的建设者们“观其泉流,相其阴阳”,看环境之大势,不拘泥小节真正体现了“得水为上”的原则。因为,济南占尽了“泉。河,湖”之“水利”。

泉水是济南的命脉和魂灵。济南之泉味甘,色莹气香,四时不涸,在风水师眼里都是“主上贵”的嘉泉,周围当然就是宜居之地。《堪舆漫兴》中有诗曰:“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因此,至少在数千年以前,济南人便习惯于逐泉则栖,枕泉而居,围绕着一处处清泉垒房台,辟街巷,建庙宇,设衙门,筑城池,打造美丽家园。百姓们以泉为生,与泉相伴,与泉厮守,相濡以沫。沏茶、煮饭煲汤,生豆芽,制阿胶做黑胰子(肥皂)

乃至洗衣,洗澡都离不开泉水。金代《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中的绝大部分,被圈进了济南府城和圩子城,加上众多无名泉和宅院里自掏的泉井,刘鹗笔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济南风貌名副其实。趵突泉和黑虎泉等泉群溢流形成的泺水,成为环绕城护城河及与大海相通的小清河之源,使泉水可饮;可观,且成为重要的水利设施,造福世代百姓。

风水术向有“山主人丁水主财”的说法。古老的泉脉与湖泊河流一道,不断盘活着济南的经济社会和民生。众泉汇成的大明湖占了大半个济南城,既是游玩地,又是“菜园子”。鲤鱼湖虾白莲藕蒲菜,菱白,菱角荸荠、浮萍,芦苇根,以及荷花荷叶,莲蓬、荷梗等湖产,满足着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以湖产为主料烹制而成的糖醋鲤鱼奶糖蒲菜,炸荷花莲子羹荷叶鸡、荷叶粉蒸肉炸藕合、醋溜藕片,与九转大肠,宫保鸡丁、爆炒腰花,滑炒里脊丝道形成“历下风味”,并成就了燕喜堂,汇泉楼九华楼,东鲁饭庄及聚丰德等老字号菜馆。

古老的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曾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华夏“四渎”。它不仅使济南有了大名,还使这座城邑与外界有了水上联系。隋代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而济南(时称齐州)西侧紧邻这条南北水上大动脉正是古济水与大运河相连,使济南成为通达南北和西东的水路大码头。到了北宋,济南通过济水,西与都城汴梁相连,东与青州府相接,成为胶东半岛通向京城的客货枢纽。而这时,在济南任齐州知州的曾巩,不仅写了《西湖纳凉》、《齐州二堂记》等众多咏颂济南的诗文,还将瀑流泉更名为趵突泉,在大明湖立起北渚亭,修建北水门和百花堤……经过曾巩指点,开渠引泉,疏浚河道,泉溪相连的济南俨然变成一座“水城”。而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齐州升格为济南府,这无疑是对济南城市地位和作用的最好评价。

古济水东平以西在唐朝时被湮没,而东平以下段改称清河。北宋熙宁十年(1077),黄河夺清河东阿至历城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向东北流至利津人海。为解除大清河北移后济水下游故道年久失修,洪涝灾害频繁和交通不便之患,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1130-1137)“齐王”刘豫在华不注山阴筑泺堰,将泺水导入济水故道,名小清河,原清河则加上了“太”字,以示区别。全长240余公里、直通渤海莱州湾的小清河,逐渐承担起漕运、排水、灌溉等多重功能,尤其成为鲁北沿海官盐产地通达各方的盐运水道,因此小清河曾有“小盐河”和“盐运河”的别称,对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元蒙灭金后,定都北京,称大都,济南从此成为燕京门户。尤其郭守敬兴修水利,疏通南北运河后,济南的大小清河都经临清、东平与南北运河相通,济南物资集散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因此元朝将大小清河流域诸县几乎全部划归济南府管辖。而从宋代开始,济南府的人口数量在山东各州府中位列第一。管辖地盘扩大和居民不断增加,也从不同角度佐证了济南城市发展水平。元代的济南已是一座风光旖旎商业相对繁荣的城市。

明洪武九年(1371)山东行省治所由青州移到济南,济南遂成为山东首府。在这里,既设有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还设立了山东都转运使司,下设胶莱和滨乐两个分司,其中滨乐分司就驻地泺口,专管官盐运输和漕运。作为连接大,小清河的重要码头,泺口古镇日益繁盛,五业兴旺。除客货运输外,还成为酿造,化工,五金,机械制造基地。所产泺口醋在济南家喻户晓,人人食之。泺口人还会吃善烹,“泺口风味”与“历下风味”共同构成了济南菜系。明代王初桐赋诗赞叹泺口道:“泺口醒风圆月天,海鲜新到利津船。东人最重泺河鲫,贩进城来更值钱。”城市地位的提升和水陆运输的繁盛,带动了济南工商业的繁荣。济南成为明代全国33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进一步确立了北方区域中心之地位。

咸丰五年(1855)黄河夺大清河道,大清河和济水就此消亡,但黄河和小清河至今造福着济南城郭及其子民。光绪元年(1875),时任山东巡抚的丁

宝桢在小清河北岸赵家庄(今新城庄)建山东机器局(后称新城兵工厂),这是济南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为与小清河水路连接,1905年专门修建了始称东关车站的黄台站。1906年4月,黄台港板桥码头和黄河洛口码头之间还修建了长约6公里的轻便铁路,人称“清泺小铁路”。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泺口也成为重要的客货站点。这样一来,黄河小清河与两条铁路大动脉实现了立体化对接。

小清河及其支流工商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军工,化工,纺织、造纸、面粉

医药

电力为主的工业区域。与此同时,小清河依然奉献着鱼米舟楫之利,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仅济南段就有鱼类40余种,还尚有河蚌,溪蟹、田螺大虾等。沿河设抽水站13处之多,灌溉菜圃,稻田。两岸藕池甚多,盛产莲藕菱芡。那时船可行至济南老城,在西门桥东流水

成丰桥都设有客货码头。黄台板桥码头,更是桅杆林立,首尾相接,水运一派繁盛。当时的小学课文里有这样的句子:“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好风光,出产稻麦和高梁。”直到1972年,小清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济南至博兴段的河水仍可饮用。

济南,因水而生,因水而成长,因水而扬名,因水有了昨天和今天的一切。

明天的济南,水带来的故事还将继续……

相关链接:

济南水脉主要是泉水。经过历史的沿革变迁,有的泉子已经找不到地址,有的则已经干枯消亡。为保护名泉,自1998年9月开始,济南市就决定根据泉眼的地理位置、喷涌量、周边环境,旅游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从全市城乡共733处泉水中,评定出了新的72名泉。2004年04月评出的新“72名泉”名单中,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历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玛瑙泉、九女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历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

此次评出的72名泉分别是:

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卧牛泉、柳絮泉、马跑泉、无忧泉、漱玉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五龙潭、古温泉、贤清泉,天镜泉(江家池)、西蜜脂泉、月牙泉、官家池、回马泉、虬溪泉、玉泉、濂泉、黑虎泉,琵琶泉、玛瑙泉、白石泉和九女泉、楚泉,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崔缨泉(王府池子)、芙蓉泉、玉环泉、舜井、腾蛟泉、双忠泉、浆水泉、矾池、涌泉、苦苣泉、避暑泉、泥淤泉、突泉、白泉、玉河泉,缎华泉、大泉、华泉、圣水泉、斗母泉、林汲泉、甘露泉、无影潭、百脉泉,净明泉、东麻湾、墨泉、梅花泉、西麻湾、袈裟泉、卓锡泉、檀抱泉、清泠泉、晓露泉、洪范池、书院泉(东流泉)、扈泉、日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