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的采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的采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12月12日到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要求一经提出,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各界广泛关注,可谓用有温度的语言道出了民众的心里话。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连晚报》棒棰岛新闻周刊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大连老镇”,选取了大连地区20余个地理位置特殊,有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在城镇化建设中正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老镇,由记者实地采访,梳理老镇的历史发展脉络,挖掘老镇的文化符号,反映老镇建设发展中的群众呼声,组成了20余篇、单篇皆近万字的系列报道,每周刊发一期,得到读者高度评价。

我有幸参与这个系列报道的采写,先后刊发了《杏树屯:淳朴乡音讲述逝水年华》等四篇报道。在历时半年的采写中,我们多次赴远离繁华都市的农村老镇采访,与老镇居民促膝交谈,目睹甚至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感受他们对于生于斯长与斯的家乡的深厚感情,倾听他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期待与关切。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借此一总结,与新闻同行分享。

一、梳理老镇历史脉络,用人文视角描绘老镇图景,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解和形象阐释

“十”召开之后,“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既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守望生态文明,记录美丽中国,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神圣使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有了《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推出的初衷和原动力。

大连地处东北亚出海口,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有目共睹,不过作为现代新兴城市,它的历史不过百余年,论历史积淀、文化积存,大连周边一些古老乡镇则有更丰富的蕴藏。

最后被列入报道目录的20余个老镇,有的老镇历史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有的老镇名字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连,有的老镇是英雄先贤展示其波澜壮阔人生的重要舞台。更让人牵情的是,这些老镇是相当一部分城市市民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城镇化建设中,老镇的历史渐行渐远,许多往事正逐渐被淡忘,成为人们心心念念却语焉不详的模糊记忆。老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又让人们在欣喜期待之余,对自然生态的变化、宗族关系的消失、新兴产业的引进带着些许焦灼与疑虑,这些都成为我们“大连老镇”系列报道的着眼点和落笔处。

对每个老镇,记者都力图追溯其源头,梳理老镇沿革、变迁等发展脉络,对彼山彼水风物传奇以清新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力图为其今时今日特有的经济文化现象找到历史依据和雏形。但是,老镇报道并非“黑白纪录片”,而是以记者实地探访为切入,以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讲述老镇今昔图景,有很强的代入感。

采写老镇,我们不仅回望历史,还关注老镇的现状,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从老镇的昨天走过,迈进当下的老镇。“大连老镇”报道视角高度关注老镇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挖掘老镇文化符号,用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书写老镇故事,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意义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的采访写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一些新闻的采写大量借助网络资源,通过资料整合形成新的信息。这种方法需要操作者有更严谨的态度、更缜密的思维、更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如若不然,新闻作品则流于资料堆砌,信息片面化,因缺乏原创给人炒冷饭的感觉,甚至有抄袭之嫌。

关于大连老镇,以往的资料并非没有,但是受时代、体例、时效等方面的局限,这些文献只能仅仅作为参考,是记者采访前的“案头功课”,如果记者靠摘抄方志或抱着电脑百度,再复制粘贴,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绝不会是今天这样绘声绘色的“老镇系列”。

2011年8月,等五部门提出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此刘云山同志曾强调:“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大连老镇”采访,对于我们每一个参与操作的记者来说,就是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入实践。我们摒弃所谓的“资料整合”,回归“脚底板出新闻”,置身老镇的坊巷阡陌,用脚步丈量老镇的土地,用镜头定格老镇的生动,用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书写老镇故事。

“老镇系列”采访历时半年,从盛夏到寒冬,实地采访的过程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样风花雪月田园牧歌。北方的老镇粗糙朴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是广大农村的区域性中心,镇域经济半农半工,不少仍旧依赖种养业。老镇采访,我们多是在长途颠簸、沙尘雾霾、烈日暴晒、雨后泥泞中完成。为了真切地体会老镇人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所思所感,我们甚至到田间地头体验老镇人如何劳作。

在某镇采访的时候,正值秋收,采访对象都以地里太忙婉拒采访。他们到底忙到什么程度,这样忙碌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收益,他们有哪些实际需求,这些问题列上我的采访提纲。经过联系,我走进当地农家姚大嫂的果园,和她一起摘了一上午葡萄,当我也像姚大嫂一样戴好头巾、手套,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葡萄架下小心翼翼摘下串串娇嫩的果实时,我真切地理解了姚大嫂对于土地的感情、对于果实的珍惜、对于时令的敏感,甚至对于公众假期的关注(国庆中秋正是葡萄销售旺季,假期长,葡萄行情就好)。

老镇系列报道,不仅限于对山川、河流、树木、房屋等有形文化遗存的记述,还注意对老镇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收集整理和记录。

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用群众语言书写出来的老镇故事,得到读者的由衷认可,许多读者强烈要求我们把他们的家乡老镇也纳入系列报道中,以至于我们的“老镇系列”篇幅不断“扩容”。

在新媒体勃兴、传统纸媒遭遇竞争的当下,人们对于“新闻易碎,报纸明天就是废纸”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是大连老镇系列报道让我们感受到,通过扎实采访形成的感情饱满、信息丰富、好看耐读的深度报道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从而增强了对于新传播生态下纸媒竞争力的信心。

三、关注老镇建设发展,用真挚的情感和社会责任表达老镇关切,是新闻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实际行动

老镇系列采访并非一帆风顺,一部分阻力即来自个别乡镇基层组织。当我们向个别乡镇负责人表达了采访意图后,不止一次遇到敷衍、回避甚至拒绝。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个别乡镇在大拆大建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群众意见较多。采访老镇,我们并非一味讨喜唱赞歌,而是在记述老镇喜人变化的同时,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忽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大规模劈山填海、改变原始地理风貌等现象予以揭示。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大连老镇”系列的有关报道和呼吁,恰与上述会议精神契合。有朋友就此打趣,说我们的老镇报道有前瞻眼光。其实,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巧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时刻不敢忘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自身负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位新闻同行说,媒体的敬业水平不单表现在跋山涉水、访苦问寒,还表现在深入思考全面把握的能力上。“大连老镇”系列报道的实践,让我加深了“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认识。

(作者单位:大连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