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73-02

摘要: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应从观念、机制、内容、方法、队伍等几个方面实施创新,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应不断创新,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观念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和未来知识经济。当前,企业及职工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人才开发、开拓创新等观念已基本树立。根据改革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带动企业职工树立八种观念,即:科学发展观、迎接知识经济的知识观、驾驭工作全局的信息观、增强企业素质的企业文化观、开拓市场空间的企业形象观、追求科学卓越的现代企业观、可持续发展观及求实奉献的多元就业观。这些观念需要巩固、开创、宣传和普及,并不断吸取传统观念的精华,解放思想,构建企业新的思想体系。

二、机制的创新

机制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保证。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工作机制、运行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工作机制上要建立起由党委全面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形成渗透于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在运行机制上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属性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建立“小机构”组织“大政工”的运行机制。 “小机构”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协助“大政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考核激励机制上,要完善和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以明确的目标责任和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来衡量考核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企业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再依据考核结果予以奖励,并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在保障机制上,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资金投入和保障制度,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机制。

三、内容的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的原则。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还要进行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国际经贸知识的教育。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用的知识,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吸纳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中,以现代知识开启人们的心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全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创造企业无形资产和财富,帮助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内强素质”方面,除了坚持做好培养队伍外,应致力于建设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素质和竞争力。在“树立形象”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大力度,提升企业形象,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寻求新的增长点。

四、方法的创新

在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有所创新。一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于新形势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多样化。二是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转变。要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各种经济活动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工作、贴近生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形象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工作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提高职工素质和能力。五是不断创造新的载体,赋予新的内容,使职工在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尤其要充分利用“活动”等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溶入载体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队伍的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队伍。按照“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推行政工干部竞争上岗,加强培训,使政工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渊博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工作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增长才干,向知识型转化。

参考文献:

[1]杨国爱.新时期企业党建研究与探索[J].2006,(5)。

[2]李天森.基层党建探求[J].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