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经》论“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经》论“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内经 喜 中医 学术发掘

喜,即喜悦、高兴。《内经》认为,喜在正常情况下为五志之一,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在病理情况下,喜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又可作为一种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独立的疾病,同时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在治疗上,《内经》针对喜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基本的治疗法则,并且从养生学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 喜为五志之一

喜是五志之一,喜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喜是五志中唯一被人们所向往的情绪体验,它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和荣卫的功能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和舒畅的感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喜志的生成与阳气、精气、膻中等有关,如《灵枢・行针》云:“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灵枢・九针论》曰:“精气……,并心则喜”;《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吴昆注曰:“膻中气化,则阳气舒而令人喜乐”[1]。喜志须有节、有度、有时、适当,人体方可健康无病,若“喜怒不节”、“喜怒不测”、“喜怒不适”或“喜怒不时”,则为异常之喜,常导致人体发病。

2 喜志异常

异常情况下,喜则可成为致病因素或是临床的一种症状。《内经》从病因学、症状学等角度,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虽散见于各篇,但直至今日,对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简述如下。

2.1 喜为病因,伤气、伤阳、伤心、伤神、伤魄、引起狂病:《内经》认为喜如同自然界的风雨寒暑和生活中的饮食劳倦一样,都可以成为人体常见的致病因素,如《灵枢・口问》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就是明确把喜作为一种基本病因来看待的。

伤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指大喜、过喜的情志变化,可损伤人体正气,使病生于内;《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心主血脉,心气充盈于头面;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君火宜降,降则肾水得温,五脏六腑皆受其主,喜伤心,可引起正气缓散,心气虚衰,致上充头面、下济肾水功能失调,而成心肾不交证。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即大喜损伤人体阳气,吴昆注曰:“大喜则气不续,令人卒死,暴喜伤阳也”[1]。伤心:心火上炎,温煦推动血脉运行,心在志为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伤心”。吴昆注日:“过于喜则心气自伤”[1]。伤神:《灵枢・本神》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指暴喜狂乐无度,会使神气耗散。伤魄:《灵枢・本神》云:“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张隐庵注:“喜乐,心之情也,如肺因喜乐无极,则伤肺藏之魄”[2]。引起狂病:《灵枢・癫狂》有“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之说,张隐庵注:“此喜伤心志而为虚狂也”[2]。这里论述了喜伤心志而成为虚狂的病因。

2.2 喜为疾病,与心、神、心经、心包经相关:喜在《内经》中又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所描述的临床表现有“笑不休”、“喜笑不休”、“善笑”等。《内经》认为与喜症相关的因素有多种,涉及到心、神、心经、心包经等。

喜与心:《灵枢・本神》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喜与神:《素问・调经论》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吴昆注:“神,阳也。阳有余则喜胜,故笑不休。”高士宗注:“神藏于心,在志为喜,神有余则笑不休,心气有余也”[3]。喜与心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语笑”;高士宗注:“语言喜笑,心所主也,心气实则语笑多,故少阴所至为语笑”。喜与心包经:《灵枢・经脉》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2.3 喜为症状,与狂病、肾病、心病、疟病、风痹等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志为喜”,“在声为笑”,王冰释曰:“笑,喜声也”,说明笑是喜在声音上的表现,喜作为疾病的症状,《内经》所描述的临床表现有“善笑”、“好歌乐”、“笑不休”、“意不乐”和“不乐”等。在《内经》中,喜作为症状,见于多种疾病,有狂病、肾病、心病、疟病及风痹等。

善笑症见于狂病,《灵枢・癫狂》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狂病多由痰火瘀血闭塞心窍,阴阳失调,精神错乱而致,故而有善笑、好歌乐等神志异常症状。不乐见于肾病、心病、疟病、风痹,《内经》认为笑是症状,不乐亦是症状,“意不乐”为肾病的症状之一,所论见于《内经》许多篇章。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清厥意不乐”;《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清厥意不乐”。不乐又见于心热病,如《素问・刺热》曰:“心热病者,先不乐”。不乐还见于足太阴之疟,《素问・刺疟》曰:“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风痹见“不乐”属病情危重,如《灵枢・厥病》曰:“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3 喜证的治疗

对于喜证的治疗,《内经》直接提出有情志疗法和针灸疗法。后世则在《内经》所论述的病机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相应的脏腑病机治法。情志治疗:《内经》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方法,即情志相胜,以情胜情,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恐胜喜”,以恐胜喜,就是医生人为制造某些令人害怕的事情、声音或场面,以减轻或消除喜笑病证的一种特殊心理疗法。针灸治疗:根据疾病所在脏腑经络的不同,《内经》直接提出取心经、心包经、肾经合膀胱经、心经合小肠经、脾经等进行治疗。①取心经、心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语笑”;《灵枢・经脉》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喜笑不休。”故在治疗时,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②取肾经合膀胱经、心经合小肠经、脾经等:“不乐”之症见于肾病者,取足少阴肾经合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不乐”见于心病者,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治疗。如《素问・刺热》曰:“心热病者,先不乐,……刺手少阴太阳”。“不乐”见于足太阴之疟,取足太阴脾经治疗。如《素问・刺疟》曰:“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即取之。”③取大肠经、小肠经、肺经、脾经、膀胱经、胃经:“善笑”见于狂病,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治疗。如《灵枢・癫狂》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药物治疗:后世医家根据《内经》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脏腑辨证,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治则治法,并列出具体方药[4],如清心泻火、清热豁痰、疏肝清热、益气活血、交通心肾等等,从而使临床对喜笑证的治疗渐趋完备。

4 结语

“暴喜”、“善笑”、“喜笑不休”,可见于现代精神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癔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等精神疾患中。对其治疗,早在《内经》中就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正常情况下喜志心理活动和异常情况下的喜笑与不乐等带来的身心伤害的细心观察,以及对机体在脏腑功能失调情况下所出现的各种喜志异常表现的观察、分析后认为,喜一方面作为病因,对机体造成种种伤害,另一方面又可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或成为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在治疗上采取相应的情志疗法和针灸治疗,并对脏腑病机方面的辨证治疗提出了指导原则,其着重点在于通过治疗,使机体脏腑功能恢复平衡,五志安和,七情调适,则喜笑病证自可得以痊愈。

此外,提出喜志为良性情绪表现之一,据现代科学分析,笑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的活动,可以使人体内的心、肺,甚至肝脏得到短暂的运动锻炼;笑,能使人全身肌肉放松,有利于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大脑皮层相中枢神经的疲劳;笑声能刺激大脑产生类似麻醉的止痛镇静安神作用,对皮肤瘙痒、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症,有意想不到的宽解疗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弗赖恢博士说:“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喜的良性作用,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保健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