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体育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都无法顺利就业,不得不转到其他行业。本文将对这一现状进行剖析,希望能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关键词:社会体育 ;人才培养 就业;社会需求

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参与健身逐国内一些体育院校注意到这一变化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人们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开始关注并提出要求。为满足社会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路子。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迅速发展。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 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招收该专业专科生,1994 年升为本科学制。继天津体育学院之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学院和部分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相继筹办社会体育专业。

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

(二)社会体育专业点多,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只是一些体育院校招生规模较大,数量较多。

(三)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 个、40 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14 个)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17 个)。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 % ,GDP 占全国的57 %;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 % ,GDP 占全国的29 % ,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综合性院校及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原因是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以“管理型”和“经营型”来培养学生能力造成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偏重学科忽视术科,按照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论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与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存在较大差距;论术科,技术能力又比不上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本文旨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模式以及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办法

(一)打破单一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限的过死,灵活性、适应性较差。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量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二)提高各种技能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已成为谋生的重要工具。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多种才能的人才。因此,在大学阶段,体育院、系要十分重视和狠抓外语和计算机学习考级工作,下硬性指标,采取多种手段,监督学生达标,只有通过一系列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把体育院、系大学生外语、计算机差的局面扭转,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技术、技能,为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需十分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社会体育的教育体制,课程结构应与时展同步,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只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国,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2).

[2]于善旭,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21 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 (3).

[3]马维平,许晓音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 ,12 (4).

[4]李实,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模式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 ,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