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子承父业的经纬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子承父业的经纬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7月10日,YBC福建8周年庆系列活动之“向上看创业故事趴”,在福州中瑞国际影城拉开序幕。7位创业青年代表和3位创业导师代表依次上台,以8分钟演讲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于创业的观点和坚持。

本期“命题创业”栏目,采访其中的三位创业案例,他们有一个核心主题是“传承”。创业项目的选择,有一条捷径是“子承父业”,其实也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还有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这是个古老又年轻、纵横并举的命题,传承、发扬光大,同时也面临与时俱进的挑战,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厦门:“鳄少”林大声

关键词:第二代岛主・红树林・生态旅游

看到岛上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植被时,谁都难以置信这里曾是一座荒无人烟的、寸草不生的荒岛。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之后,如今的鳄鱼屿已经成为了白鹭栖息、植被覆盖率高达92%的绿洲。从最初的荒岛,到现在的“世外桃源”,鳄鱼屿二十几年来的生态改善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随之备受关注的,还有和鳄鱼屿一同成长的第二代岛主――林大声。

之所以称之为第二代岛主,那是因为早在1990年,第一代岛主――林大声的父亲林北水就承包了这座小岛,承包这座经济前景并不乐观的小岛本来就不被人所理解,再加上承包初期,由于岛上的气候土壤等问题导致农业绝收,养殖失败,林北水曾一度陷入绝望。要改善这样的恶劣条件,保护岛屿的生态环境,只有一条路――种树。可种树之路依然坎坷,大批量的树苗死亡,依然没有扳倒林北水的决心,相反地,他更加执拗起来,他参考了谷文昌的种树方法,果然成活了,就这样,从农业养殖开发到坚持守岛种树,林北水为之付出了长达二十年的艰辛和努力。

按照林大声的话说,子承父业,这是命运的归宿,自己只不过是受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恩泽,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的二度创业。和其他大企业、大集团的第二代接班人顺理成章地继承父业不同,在此之前,林大声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父亲一起并肩作战,甚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还是父亲的反对者,和其他村民们一样,他认为自己父亲为了种树负债累累,简直就是在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傻事。然而最后,改变他的依然是父亲。目睹了父亲接连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却仍然不气馁,不放弃地倔强地重头再来,这种坚强和乐观的心态让他感到震撼,渐渐地,他开始理解父亲,因此,同样倔强的他毅然地辞了职,抛弃一份对于自己来说衣食无忧的好工作,他的想法很直接:“父亲一个人实在太辛苦了,一个人的力量也很微薄,我就是想帮他一把。”于是,2008年,他接替了父亲,就有了这个看似风光却饱尝艰辛的称谓。他还把自己的qq名改为“鳄少”,为自己的岛主身份添了几分豪气。

然而,岛主不是那么好当的。和父亲一样,刚开始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难,由于父亲当初种树欠下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林大声顶着负债的压力,从最小的鸡鸭放养、鱼虾养殖做起,开始了全新的岛主生涯。与此同时,林大声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种树的使命,他从网络上寻求支持,并得到了厦门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和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的关注。了解到种植红树林既有利于吸收风沙、湿地绿化,又能防止海岸线流失,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后,林大声和父亲决定大面积栽种红树林。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大声得知YBC项目能够为创业的有志青年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他立刻递交了申请,并参加了7天培训,通过了审核,获得了5万元的三年期免息贷款,这笔钱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YBC导师的帮助下,林大声利用贷款培育了近27万株红树苗,还投放了上千只蟹苗到红树林内,以此改变滩涂的属性,体现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目前,鳄鱼屿上红树林的种植面积达到60亩,但主要集中在岛屿北岸。真正的考验在南岸,由于南面风量、含沙量大,种树较不易,要达到种树300亩的目标,还必须修建2公里的海漂垃圾隔离带、建造简易码头,将岛屿打造成一个生态教育基地。

有了前期目标的实现,林大声更积极拓展小岛的其他可能,父亲的眼里,儿子的想法更为大胆和新颖,他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还能利用网络利用媒体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里,关注环保。父亲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儿子,那就是“想法超前”。和父亲的单打独斗、埋头苦干相比,林大声更注重大众的力量。渐渐地,通过各家媒体的争相报道,也让更多人参与到了保护鳄鱼屿的行动中来。2012年,林北水林大声父子更是摘取了福特杯环保奖中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一等奖。奖项的光环并没有让他陶醉其中,在归还贷款后,林大声还积极参加YBC组织的各项培训和活动,对他而言,给他创业最大帮助的不是资金,而是一种正确的指导,它能够让你在创业之路上少走许多弯路,能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帮你寻求途径。后来两次的台湾观摩学习让他深有感触:台湾民众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让他们更热爱环保事业,他们形成许多生态社区,由志工自愿组织发起,而像海岛这样的稀缺资源,更应该得到保护。在参考了很多种模式之后,林大声借鉴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生态工作假期,也就是在保育的基础上,引入公众和志愿者、发展生态旅游、生态讲解和生态导览的环保经济模式,他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将岛屿打造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集合群力保护生态环境。林大声对这项计划充满信心:保护环境第一,其次才是旅游开发,鳄鱼屿的旅游不是那些只顾赚取利益的开发商眼里的旅游度假村,而是一种原生态的旅游模式,木屋、露营、认捐、种植、净滩、捡海漂垃圾……旅游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采访中,林大声多次提到了一句话,那就是“生态就是财富”,这句话他最初是从父亲口里听到的,直到现在,林大声还在亲身实践着这句话。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盈利不一定只有经济上的回报,自然的馈赠才是最大的财富。这就是当初父亲一直坚守岛屿的动力,现在也成为了林大声的目标和守望。如今的林大声,已经不再是腼腆害羞的小伙子了,这位皮肤黝黑、面庞坚毅的年轻人传承了父亲的坚持和“遇事做到底”的特质,父子同心,小岛的未来轮廓,似乎也日益清晰起来。

邹晓琳:武夷岩茶守护者

关键词:新女性・传承・武夷岩茶・“邹府家茶”

作为邹家第三十代孙女,邹晓琳传承着悠久的茶商文化,她血液里流淌的使命让她凭着微薄的一己之力为濒临失传的稀有茶树种守护着,她只希望将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还能喝到祖辈们引以为豪的家茶,古老茶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传承。

大学时学习旅游管理的邹晓琳,最终还是放弃了当导游和进移动公司的机会,选择了茶人这条路。邹晓琳引以为豪的身份里,“邹府家茶第三十代传人”常令她血液沸腾,武夷下梅邹府曾是显赫的百年茶业世家,当年和南下武夷贩茶的晋商,共创了世界万里茶路的起点。“乔致庸当年来武夷山贩茶,就是和他们家做生意的,现在他们家还在做茶”,因茶结缘的全国YBC的某位导师席间这么推介她,当时还在读书的她兼职政务接待,只是这次接待的是全国YBC的导师们。导师们建议她加入YBC计划,现场的时任南平市领导也表示愿意当她的创业导师。事后回想,邹晓琳直言自己十分有福气,YBC是她创业路上的“贵人”。

大学两年兼职导游的经历,不仅为自己挣足了生活费更加自立,还使她积累了相当的人脉资源,不少游客会慕名主动找她买茶叶。当一名带团的导游或许收入很可观,但并不是她理想的职业,她知道茶业才是自己真心喜爱的事业。她血液里流淌的茶叶因子激荡不止,在2010年11月25日的微博上她写道:“一层又一层的大厅,一年又一年的历史,沉默了几百年的邹氏家族,一个茶叶世家即将爆发……而我作为这个家族的第三十代传人应当要有所作为啊……”在注册过“邹府家茶”商标后,武夷山邹府家茶业有限公司此后成立,她也开始了自己的传承路。2011年从YBC福建办的创业培训班结业后,11月1日她顺利拿到了5万无息贷款,并获得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奖励资金,“每个月只用还1000多元,完全无后顾之忧,对当时刚起步的我来说,这真是一笔巨额的财富。”

不小的“野心”也让她备感孤单,她希望人们还能喝到祖辈们流传的正宗的家茶,仍可品茗到葆有武夷岩茶的百年岩韵。两年来,她几乎成为了附近区域茶农眼里的一道“风景线”,“我家的茶树你要不要啊,不要我就砍掉了?”好多几百年的原生的茶树差点被茶农砍伐,经过她的高价收购才得以保存。以白鸡冠为例,这种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的茶叶,由于发芽是间歇性的,同样的青叶采摘需要花其他茶叶两到三倍的精力,且制作更难,很容易被茶农替换成其他种植采摘更省力的茶树。因此,邹晓琳以高于其他肉桂两倍的价格高价收购白鸡冠,并采用自家独特的碳焙工艺制作。

去年一年她花了几十万在致力保护和收购原生茶树茶叶上。她认为,在保护野生原生茶种方面,茶农不懂情有可原,但作为新生代茶人她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个事情。同样的,她对茶叶品质要求严苛,宁愿高于市场价不少收购,也要求茶农不能施化肥,不能打农药。“我们花了非常大的代价去做这个事情,非常希望能被人认可,也希望能得到一个好的市场回报,从而让我们能有经济实力继续做这个事情。”

但是,市场的困境同样摆在她的面前,去年一家人精心制作的七十二岩名丛系列茶,推广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三百多盒迄今还剩下两百多盒。

在今年去福州参加YBC福建8周年故事会演讲前,邹晓琳反复思考茶叶是什么,并质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做茶叶,最终得出了结论:一种民族情怀。她很欣喜自己清晰地知晓了自己毕生要从事的事业。

她知道没法和先祖筚路蓝缕缔造繁华的茶叶伟业相比,因此每每以武夷茶叶精神传播者自喻。

和很多想要做大做强上市的创业者不同,邹晓琳有着自己的成长哲学:不成长就是一种成长。茶叶是一种感性形态的文化商品,需要故事的滋养和包装,如果没有文化注入,没有历史积淀,没有精神流淌的话,就将只是一种农副产品。“太商业化,太理性化,茶就会失去了生命力。”邹晓琳希望借鉴葡萄酒文化,能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像品鉴葡萄酒一样,要是将来以能品鉴三四百种品牌的茶为荣,那么我们的茶产业也将真正辉煌。”

个性定制,私享茶园,是她创业起家时的经典创意。“我们和茶农合作,可以帮客户在武夷山定一片茶园,然后在茶树上挂上客户的名字,全绿色栽培,专人采摘、制作,最后送出冠名定制的茶礼盒。”她依旧排斥加盟的方式经营茶叶,担心会从此走上工业化、商业化的道路,而失去茶叶的生命力。

商业探索之外,她更多地在思考“茶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喝茶”,她还怀有更远大的理想,冀望将来古老的武夷岩茶能成为国际顶端饮品,到时真正以茶叶带动武夷山的旅游,从而使武夷山成为国际型文化度假景区……而眼前,她的愿望则显得更为朴实,“我希望研究出以前老祖宗是怎么喝武夷岩茶的,将此传承延续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邹晓琳荣获了YBC福建创业之星女性创业奖。因为真心热爱,对茶叶怀着一种感恩的情愫,在传承和守护武夷岩茶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路上,她写出了自己大写的创业青春。

福州赵撼展:做最健康最自然的食物

关键词:洪山桥光饼・爱国饼・戚继光・第五代传人

如果不是理想在现实中转了一个弯,赵撼展现在应该是一位身着帅气制服的警察,而不是“洪山桥光饼”第五代传^、“新义兴食品店”的老板。

五年前,他距离实现自己的理想仅一步之遥,那时他警校毕业,在家看书学习准备考公务员当警察。他的父亲做光饼时,时常要求儿子来“帮把手”,说:“你就当是看书间歇换换脑子。”其实,父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儿子“帮把手”,而是想让儿子继承家业。

赵憾展的父亲赵汝香先生是洪山桥“新义兴光饼”的第四代传人。

据传光饼是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创制的军粮。这种炭火烤制,中有小孔、香酥可口,耐饥耐贮的面饼随着戚家军所到之处传入民间。百姓们给它取名“光饼”,以纪念戚继光的功绩。光饼制作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做得好的光饼店就有了口碑和品牌。洪山桥新义兴光饼是在1881年由方仁化所创,他将祖传手艺发扬光大,赢得了“洪山桥光饼真酥,最好食”的美誉。1956年公私合营后,义兴光饼店并入福州面饼合作社,从此隐退。

赵撼展的父亲13岁靠批发光饼去卖补贴家用,买完饼就呆在光饼作坊看师傅如何做,有位叫“林元钟”的师傅,见赵汝香聪明好学,时常会不经意地将制作光饼的关窍传授给他。后来赵汝香自己做光饼,在反复的实践中把林师傅教的一点一滴运用起来,没过多久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光饼师傅,在多次福州地区风味小吃比赛中拔得头筹。2004年福州首届光饼节上,有位年长的评委一尝之下,惊问赵汝香光饼师承可处。听完赵汝香的讲述后老人非常激动。原来,他就是“新义兴光饼”创始人的孙子,民俗学家方炳桂。方家后入外出求学,几经战乱流散在外都没有继承祖业,而指教过赵汝香的林师傅正是“新义兴”的传人。原以为家族的手艺早已失传,却不想后继有人。方老激动之余,认下赵汝香为洪山桥新义兴光饼的第四代传人。赵汝香制作光饼,也获得了光饼节的金奖。

赵汝香发现,现在市面上号称“光饼”的,有的味道不正宗。有的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为光饼。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赵老先生非常担忧光饼这项极具闽文化特色的传统小吃就此失传。他也想过收徒授艺,但光饼制作繁难辛苦,利润却并不高,很难找到愿意学习这项传统手艺的年轻人了。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次子赵撼展的身上。

他知道儿子志不在此,专门请出方炳佳老先生来劝说儿子。

赵撼展称方老为“师公”,他说:“师公是我最尊敬的人,他老人家的话对我来说是有份量的。”

师公说:光饼是当之无愧的“爱国饼”。不仅四百多年前为抗倭立下功劳,七十多年前还为抗日立下过功劳。1941年4月,我抗日将士与日本侵略军在闽侯大湖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大湖阻击战”,激战3天,歼敌300多人,有力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当时,福州光饼业者制作了25万块光饼支援前线。其中就有两大麻袋是洪山桥的“义兴光饼”店捐献的。

方炳桂老人说:光饼在福州人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清明节或是先人的忌日,福州人供奉祖先时,光饼是必备的供品。这种拥有着优越品质和光荣历史的传统小吃,不能失传啊。

赵撼展的心被深深打动了。他决定接过父辈的重托,专心跟父亲学习,做洪山桥光饼的第五代传人。

赵撼展没有预料到看上去朴实无华的小小光饼,制作出来需要经过和面、发面、起炉、搜剂、压面、搓条、分剂、研饼、弹水、降温、贴饼、洒水、扇风、抢面、收火、铲饼、串饼,总共17道严格的工序。仅“研饼”这道工序,赵撼展就足足做了8个月才得到父亲的首肯。而最艰苦最关键的几道工序,都是炉子里的工夫。光饼炉是个约两米高的长方体,上半部分倒扣了一口半椭圆形的缸。烤制光饼时,需要光饼师傅裸手把一个个饼坯贴到烧到上百度的炉壁上,一不小心就会把手臂烫伤。赵撼展的胳膊上,至今还残存着他学习贴饼技术时留下的累累伤痕。赵撼展说:“你想想,炉堂中央的火苗,要能将炉壁四周不同方位的一百多个饼面都烤成统一的浅咖啡色,而且这个色是焦色,不是色素的色。这火候有多难掌握?这是需要几年时间,几百万个光饼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

在赵撼展学习制作光饼两年后,赵汝香先生认为重振洪山桥光饼的时机成熟了,2011年3月,父子俩在杨桥市场搭起光饼炉,“新义兴光饼店”开张了。

开业那天,盛况空前,福州多家媒体以《淡出福州50年,洪山桥光饼重现江湖》为题作了报道。闻讯而来的“老福州”品尝之后赞道:“外酥里嫩,没错,还是当年的味道。”

如今的赵撼展,已经完全进入了“第五代传入”的角色。说起光饼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他说:光饼没有“祖传秘方”,不含任何添加剂,成分就是四种“面、水、盐、食用碱”。但它是实实在在的健康食品。光饼纯手工制作,老面发酵,烤至快焦而未焦,所以暖胃而不上火,能调节肠道,平衡人体酸碱度。科举时代赶考的学子,以及瓢羊过海谋生的游子,都要带上光饼。遇水土不服,肠胃不适,啃一块光饼就好了。

在学习光饼制作的过程中,赵撼展还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光饼的朴实让我懂得,好的食物,好的事物不应该是很复杂的,也许它就是那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对品质和技术的要求越高。”“人生就像做光饼,每个人都能学会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色。”“一炉好的光饼它需要精心的准备和酝酿,而且每一个过程都力求完美,这就让我明白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做到漂亮。”

如今,赵撼展已经出师,可以独立制作光饼了。后继有人,赵汝香老人甚是欣慰。但赵撼展却有了新的困惑。用正宗技艺,一天做几百个光饼,开一家店,就算是“传承”了吗?

赵撼展认为“传承”这个词应该颠倒一下,叫做“承传”。先一丝不苟地把传统“继承”下来,然后再考虑“传”。这个传,是指如何“传下去”怎样“传开来”。

如果完全固守传统,纯手工,凭经验制作,则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这个行业仍然艰苦,利薄,难以为继。不能“传开来”,便难以“传下去”。如果为了“传开来”,过块地上规模,引入机械化非手工生产,则很可能“变味,不正宗”,也会“失传”。继承和发展的临界点庄哪里,就像光饼“焦与未焦”的临界点一样,要小心把握好火候。为此,赵憾展经常与自己的YBC创业导师――福州泽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泽帆探讨这个问题。

“现在,做光饼还没有人比我父子俩出名,还没有人在保持光饼所有特性的前提下,生产出非手工的光饼。如果我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赵撼展说:“光饼发展到像面包一样盛行天下,是我最终梦想。如果我这一辈子不能做到,我希望有下一代继承^继续实现这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