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桃花扇》走向世界的台前幕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桃花扇》走向世界的台前幕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2月,《大中华文库》又一部重头作品,《桃花扇》(汉英对照)正式与中外读者见面。《桃花扇》是中国明清戏曲的扛鼎之作,是一部极富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历史剧。将《桃花扇》准确传神地推介给全世界,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伟大深邃,是几代学人乃至出版人的夙愿。

选择权威版本和译者

2004年底,由新世界出版社申报的汉英对照版《桃花扇》的选题立项获得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的批准。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美林先生不仅帮我们选本,还欣然应允为本书写序。他以1979年广陵古籍刻印社所刻之暖汇室本为底本,与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之康熙本以及西园本兰雪堂本互校,为我们选定了本次出版翻译的汉语版本。

版本选定后,寻找译者是《桃花扇》(汉英对照)成功与否的关键。《桃花扇》是古典戏剧,对于翻译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更需要对中国古典戏剧有深刻的了解与把握,翻译时才能够做到神形兼备。寻找《桃花扇》译者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外文局有着优秀的外宣传统,外语专业人才济济,但是鉴于《桃花扇》的翻译工程繁复,如果找单位里的业务骨干,他们承担着辛劳的日常工作,常常分身乏术,而已经离退休的专家如果年龄偏大,则已经无法承担这样巨大的工作量。最后,在局领导黄友义先生以及我社两任总编辑周奎杰女士和张海鸥女士的领导支持下,我们邀请到了外文局《北京周报》(英文)刚刚退休的资深编辑尚荣光女士担任翻译。

为了保证翻译稿的权威性,本着精益求精,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又邀请了原《北京周报》加拿大专家Jane Levin对本书的翻译稿进行修改,力图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桃花扇》英译稿的定稿是把好质量关的重中之重。由我社总编辑张海鸥女士亲自出面协调,通过中国译协邀请到了汪榕培教授担此重任。汪榕培教授是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会长,他曾承担过多个典籍英译项目,先后出版《老子》、《易经》、《诗经》、《庄子》、《汉魏六朝诗三百首》、《牡丹亭》等,并主编过论文集《典籍英译研究》。由汪榕培教授担任《桃花扇》英译稿的定稿工作,保证翻译质量,使得我们对《桃花扇》(汉英对照)的成功增加了信心。

精心编排设计体例

2009年6月,《桃花扇》的英译稿定稿工作完成,正式进入排版编辑阶段。对于责任编辑而言,艰巨的任务才刚刚开始。中国古典戏剧的编辑格式本来就非常复杂,需要逐字逐句进行细分,另外,还需照顾外国读者与英文逐行对照并遵守英文的格式习惯,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还特别请教了我社退休编辑张民捷女士,她在编辑古文典籍方面经验丰富。最终,中文格式我们参照陈美林先生点校的1999年版台湾三民书局《桃花扇校注》一书,英文格式则参照汪榕培先生主编的2006年版苏州大学出版社的《昆曲精华》一书。这是一种特殊的编辑格式,为了便于后期制作,前期编辑时就做了精心考虑,不同的格式我们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字号一一标注在电子版上,排版后再逐一核对修订,以精工细作的方式,力争体例妥当完善,来完成这项意义重大的对外传播品牌工程。

有了名家选本,有了诸位专家前辈严格把关的英译稿件,有了认真严谨的编辑加工,权威的《桃花扇》汉英对照版本脱颖而出,并于2009年底顺利通过“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的审核,正式下厂印制。

2010年春天,《桃花扇》(汉英对照)开始陆续与世界读者见面,包括在美国著名的亚马逊网站进行销售。

至此,《桃花扇》(汉英对照)从开始申请立项到产品入库,已经历了近六年的时间。回顾这个漫长艰苦的出版过程,对我们的耐心和定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是能够籍此来表达对中国传统经典的敬意,我们仍然感到莫大的幸福。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