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伊犁河:从天堂带来的彪悍与浪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犁河:从天堂带来的彪悍与浪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武帝认为伊犁河是“神的特殊恩赐”,凭借生存在河两岸的“西极天马”,他夺得了更大的江山;近代地理学家认为,伊犁河流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处,不仅是“中亚人种博物馆”,还是民俗学的研究天堂;现今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人们,依旧不停歇地书写着传奇,比如那神奇的驯鹰术……

发源于天山西段的伊犁河,古称亦列水、伊丽水,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这条伟大的河,不仅赋予两岸流域绝妙的生态,也为两岸带来了璀璨的人类文明——逐鹿西北高原的各个剽悍民族,经过多年的马蹄尘烟和苦心营建,最终在伊犁河流域形成了多民族聚居。

历史上,伊犁河流域是古代丝绸之路北线必然经过的重要地区,也是重要的文明通道、军事要塞。自古以来,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民族,都在向往着这片戈壁中的绿洲。史学家赖洪波先生曾这样描述:“一个地方,它的经历和祖国的命运和利益如此直接相关,并产生如此大量的涉外问题,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综观千年史实,伊犁这个地方,民族必争,历史悠久,古迹遍地。”

天上来的河流为人间冲刷出绝美的伊犁谷地

在天山北支博罗科努山与南支哈尔克山之间,是天山山脉水资源最丰富的山段,而古老的伊犁河,正是从这里奔腾而出的。

在神话中,伊犁河是连接人间与天界的纽带,而在当地人口中,伊犁河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北边的天山支脉和南边的天山主峰自然相交,伊犁河在这里蜿蜒成一个巨大的夹角。这些相交的山脉平均海拔都在3000~5000米之间,成为很好的天然屏障。夏天,这些屏障挡住了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燥炎热的气流;冬天,来自北冰洋的寒潮因为这个屏障而无法进入到伊犁谷地。幸福的是,没有屏障的西面,拥抱的却是西风带来的北大西洋、地中海暖湿气流……

于是,在大片的荒漠地带中,一块温润的神奇绿洲诞生了,它同时还具有高山和海洋的气质。这片绿洲继而因为这条河而被命名,叫作伊犁谷地。

中国人喜欢将伊犁谷地称为“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赞叹这里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实际上,在大西北茫茫黄沙中出现这样大的绿洲,的确让到达伊犁谷地的人有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全球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们,对伊犁谷地的评介是:一个“水、土、光、热”组合最合理的地方。所以除了人类,这里也是各种生物的天堂。

闻名全球的伊犁谷地野果林,是许许多多种植水果的原始基因库——无数的农学家为了追溯苹果、核桃和杏的血脉来到这里。确切地说,野果林分布在伊犁谷地海拔1000~1600米的山地上,这里不仅降水丰富,而且是非常特别的“逆温带”,也就是说,冬季气温越低,这一带反而更为温暖。

中科院新疆所的侯博、许正等专家调查后证实:在伊犁谷地的野果林中,有野生的果树植物57种。其中包括野苹果、野杏、野樱桃、野核桃、野山楂、野樱桃、野蔷薇、野草莓……西南大学的李育农教授研究表明:谷地中的野苹果,正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侯博、许正也调查指出:谷地中的野杏,就是现代栽培杏的直接祖先。

有意思的是,关于野果林自己的身世,植物学家们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是在谷地中躲过了几次地球冰期的古植物;还有人认为,它是冰期结束后,优越地理气候所带来的植物复兴之地。

除了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野果林,伊犁谷地中还有一大片如梦如幻的薰衣草田。这片薰衣草基地,已经有40多年历史。新疆职业大学的游海丽教授在文章中说:1965年,伊犁地区从法国引进种植薰衣草,到如今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万亩,不但是全中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更与法国普罗旺斯、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并称为“世界三大薰衣草基地”。到如今,“伊犁薰衣草”这种天然香料,更是名列世界顶级品种之一。

由于喜光、耐干旱和不喜潮湿的特性,伊犁谷地的薰衣草全都种植在谷地的更低处,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而就法国普罗旺斯香料生产地而言,伊犁的薰衣草基地和它处于同一纬度上。

千年疑问“塞种人”与乌孙人之谜

但凡有江河的地方,必有属于江河的文明,伊犁河流域也不例外:早在约一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同样,在伊犁河流域,至今仍有许多文明的谜团没有解开,比如细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类“塞种人”,究竟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

《汉书·西域传》第一次出现关于塞种人的记录是:东边的月氏国被匈奴赶往西方,便击败了居住在伊犁谷地的塞王,塞族人只能南迁,而大月氏则占领了塞王原本的土地。

塞种人,中外历史典籍中又称“塞人”、“萨迦人”、“释迦人”、“塞克人”、“斯基泰人”、“允戎人”等。当年,他们的足迹曾踏遍中亚、南亚、西亚,而关于塞种人的中外记载,也是五花八门,精彩异常。

塞人早在约3000年前,就从阿尔泰山把大量黄金贩运回古希腊;大体同一时期,又在昆仑山间、帕米尔高原,和氐人、羌人等部落氏族进行激烈碰撞和交融。有专家分析:以女性为首领的“西王母”部族,就是羌人、塞人经过碰撞融合而形成的。

这个神秘的族群,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炼铜技术。后世考古学家发现,塞人墓葬遍布伊犁谷地。墓中出土的做工精美、造型迥异的青铜器包括:青铜武士像、三足铜釜、四兽足铜盘、铜刀、对兽铜项圈、喇叭状高足承兽铜盘……在尼勒克县,开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矿遗址,被证明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铜矿遗址。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塞人所为。

更多的专家倾向认为,塞人是来自地中海东支的欧罗巴人种,也被称为“印度、阿富汗类型”。脸不黄,发不黑,长相跟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明显不同,操着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的语言。至于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答案似乎很简单:处在采集、狩猎直到放牧生产阶段的原始人类,小迁徙或大迁徙,都似乎不可避免。遇到天灾、瘟疫,野果不多、猎物难寻,强大的邻居不容,都会成为迁徙的理由——直到找到天堂般的伊犁谷地。

塞人在伊犁河流域的足迹非常普遍,他们现今已成了众多专家的热门研究对象,据专家研究,后人命名的丝绸之路“天山道”,其实就是塞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而中原人士那时所看重的金饰,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塞人贩运过去的——因为塞人采金、炼金、打造金饰的水平,在当时已相当高超,而伊犁河流域的博罗科努山,也是天山山脉中的重要产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