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市场经济中的人性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市场经济中的人性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手段,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毫无疑问的包含着商品经济的特征,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从属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物化的社会关系,即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因而,市场经济中的人具有商品经济中人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市场经济中经济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当然这里的市场经济已不是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笔者将通过市场经济中的人性探讨,吸取其合理的成分从而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假设做铺垫,以达到分析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性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 人性 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 商品经济

一、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主要是指人们围绕人性或人的本质属性所提出的思想学说,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看法和评价。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关于人性假设的范式可区分为两种:一是“实然”的假设,一是“应然”的假设。所谓实然的假设,在人的论域内主要是指人所含有的“真”―事实层面,表现为人的现存的、感性的存在状态。因此,“实然”的人性假设的实质是由特定的时代状况所塑造与凝集成的现实人性特质的复写和再现。这种实然假设的人性具有客观丰富性和现实矛盾性。所谓应然的假设,在人的论域内主要是指人所含有的“理”――价值层面,表现为人的理性的某种发展逻辑和追求目标。“应然”的人性假具有理想性和完美统一性。无论“实然”还是“应然”的人性假设都是真实存在的人性的反映。所不同的只是“实然”的人性假设关注的是人的现存状态,在偏重实证研究的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则常常以这种“实然”的“经济人”、“社会人”等假设来解释人性,说明人性的现实内容;而“应然”的人性假设更关注人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状态,在注重人文终极关怀的学科如哲学、伦理学则常常以“应然”的理想人格,如“道德人”来改造人性、为面向人性的未来而超越现实人性。因此,不能把人性假设的“实然”和“应然”关系绝对对立或割裂起来,“实然”是“应然”人性的基础和条件,“应然”是对“实然”人性的规范和提升。人性应该是“应然”与“实然”的辩证融合。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性异

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异化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物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对象化为与人本身对立的异己力量,它虽然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财富构成的,但是这种物却反过来成为工人的统治者。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为拥有物,从而也就拥有了对人的支配权,虽然资本家也受物的统治,但是资本家也拥有对工人的人身支配权。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生产劳动,以及由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再直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商品和商品之间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人不能驾驭的异己的力量。这种异化及异化的结果物化存在于私有制产生、发展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突出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具体人性的。

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异化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人就是异化的人。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是以独立的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它的劳动和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为物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采取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形式,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不可避免的发生,人与其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就必然存在。但是,这种异化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它正说明了人性的辨证发展过程。

三、市场经济中的人性的异化

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对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是源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得每一个个体不再属于单一性质的共同体,个人有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及独立的利益,从而与不同的个体、集体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动机和原则。劳动和商品的内在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得任何劳动既是为自己的劳动又是为他人、社会的劳动,同时,商品经济的简单的流通过程还表明每个人的生产都是依赖于一切人的生产的,每个人的产品要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就必需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因而,牟利性生产的同时也就是服务性的生产。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本身所要求的那种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相互需要、相互依赖、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完全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金钱交易的关系。“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盛行,使资本家成为“资本的人格化”。因此,市场经济在促进人格独立和提高主体的自主意识的同时,又从另一方面使人听命于商品这种而受商品的支配,从而降低人格,使人主体意识丧失。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社会主体有独立的人格,增强了人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强调整体,视整体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体仅仅视为整体的一员,强调个体对集体的依赖性。由于对群体认同特别是对国家的认同过分强化,导致了对个体独立性的漠视和个体价值的抹煞,进而导致个性的不发展。市场经济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酋长的形形的封建羁绊。从而使个人摆脱了自然性狭隘共同体的限制,摆脱了传统的等级从属和人格依附,成为独立的个人。

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肯定个体的平等与自由,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由于人对人的依赖,人还没有成为独立的自由个体,人与人之间还不可能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依赖和被依赖、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的人,必须依附于共同体,没有人身自由,更谈不上个性自由。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奉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平等原则贯彻到经济生活的全过程。“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无论在人格及实现个人劳动方面,还是在交换劳动量及遵循价值规律方面,都是平等的。任何违背平等原则的因素都是对市场经济运行原则的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拥有自由、平等地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权利,这无疑使人们冲破以往社会中的人身依赖关系、社会等级制度及特权思想,消除人们的等级观念,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使人们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进而强化人们的民主精神。同时,不断强化平等观念的市场经济,必然倡导自由意识。

3.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市场行为同时必须是道德行为,即要求市场主体通过正当且合理的市场行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在竞争过程中,商品生产者、购买者、经营者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和调节下,彼此进行着尖锐、复杂的利益争夺。竞争原则是优胜劣汰。它要求社会主体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利益,以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经济增长。只有那些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竞争、敢于冒险者,才能成;为市场中的优胜者。而这离不开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竞争将更加激烈,赢家属于创新者。

五、结论

市场经济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性的发展目标―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成为自由人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任何个人都必须从事一定的劳动,不能把自己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为个人提供表现自己才能和全面发展的机会、手段,使生产劳动在最符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将开辟一个人性发展的更好的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李庆云: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机制建设的人性分析.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05

[4]王 锋:浅论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性观.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