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要点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在明确教学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需求和教学的重点,借助有效课堂活动的载体,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反馈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实效
随着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工作越来越强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进行探讨。
要点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
无数的事实证明,学科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无论是备课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师都应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这一头。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梯度来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以严谨、细腻的教学行为来提升学生感悟的层次。总之,只有通过教师、知识、学生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和富有成效的生态环境,教学才能有效推进。
要点二,熟悉课标与教科书知识体系,明确教学活动主题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活动的主题,然而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前提是必须先清楚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新课改中,教材是教学材料,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表述十分明细,但是教科书的叙述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这就需要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施行新课标时,重新调整设计。我的做法是找到教学内容的主题词,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怎样的问题思路解读教科书。
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课,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表现着手,让学生明确学会理财、合理消费对我们的生活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剖析中学生消费的问题,探讨如何合理消费?
尽管内容不复杂,但是如果教师不对教科书重新设计,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有点困难的。于是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合理消费”这个主题词,从什么是合理消费,为什么要合理消费,现在人们的消费情况怎么样,怎么样的消费才是合理的,合理消费会怎么样等五个问题,重新审视了教科书中知识内容的安排顺序。这样,教学的思路十分清晰,为开展教学理清了思路。
可见,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教师只要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紧紧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怎样这四条线索,有条不紊地组织活动,即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要点三,运用资料卡片,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内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常识性或者是背景性的内容缺乏了解或者是不会有效地组织,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质量。根据美国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观点,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从当今初中学生的生活世界来看,他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大都是一些粗浅的感性信息的积累,缺少一定组织。尤其是对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更是缺少总结归纳。如果在开展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之前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针对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信息堆里筛选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把它制作成卡片分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撰写自己的感受,编排自己的认识性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新知识认识同化的速度。
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生活在国际社会》这一课,虽然学生通过电视等媒体对有关世界上的一些国际组织有所了解,但是实质性的内容他们还是一知半解。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有关国际组织的了解,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介绍性材料(包括图片),把它制作成卡片,在上课前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并要求他们写出概要性认识。学生们阅读得十分起劲,概要性认识也做得十分认真。由于事前的准备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引导性材料,所以正式上课时,教师不需要多讲,学生就能够娓娓道来。可谓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整堂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
要点四,围绕学生的问题和教学,确立有效的课堂活动载体
只有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初中学生较为理性,自我意识开始确立,如果教学所涉及的问题不是他们所关心期盼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势必激发不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陷入教师一厢情愿的境地。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我会通过各种途径,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然后结合教学的重点确立有效课堂活动的载体。尤其在指导学生开展复习工作时,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作用”这一毕业升学考试考点复习的时候,由于是复习课,教学内容的复习不能生吞活剥,以免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课前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我国古代的重要科技成就缺少系统把握。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复习巩固这一考点要求,我根据目前“历史展馆”的编排形式,确立了以图片、人物、成果、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活动载体,按照中国古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成果,把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成为四个展厅,然后引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人物和成果,一边由学生以一个讲解员的身份解读图片、介绍人物和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预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由于活动形式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把全部的精神集中于课堂,最后形成了对我国四大发明有关知识的系统掌握。
要点五,注重教学后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
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即知识。因此,以往的教材往往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这种教材知识体系非常清晰,但是没有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成为了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应该通过一定的形式帮助学生重新整合一下自己的教学成果。教会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的分类、概括,形成体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努力引向深入,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如:组织学生开展“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单元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现状,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我国采取的对策等角度进行总结,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有了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深刻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其实,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式建构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从整个九年级的教学内容来看,无非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方面建设进行教学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为主题的知识整合模板,帮助学生完成对教材的整体知识架构。这是由教师提供问题总结的模板,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回答中整合所学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再讨论,发挥各自的智慧进行整理。总之,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合,学生才能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才能不断增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整理的能力,确保教学内容的落实。
要点六,重视教学后的知识反馈,巩固提升所学知识
反馈是教学效果检测的环节,也是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更是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反馈工作同样十分重要。我的观点,是在学生完成了教学活动之后,应该及时进行教学反馈。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前形成学习活动必要的压力,因为有反馈学生才会高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反馈的形式有当堂的书面检测、即时性的提问、同桌的互问互答、撰写学习报告等。
教学后的知识反馈,是保证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教学时间的紧迫而简单把它压到课后去完成,否则就会成为一种课后的作业,难以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上六个要点,是笔者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我觉得,要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首要的一点是观念的问题,其次才是教学的策略问题。不论哪种策略,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思维,才是整个历史与社会学科所要追求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俞正强.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J].人民教育,2009(11).
[2]刘文晖.自主互动性教学模式的效果论证[J].职教论坛,2005(11).
(兰溪市殿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