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能力和品质提升的驱动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能力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怀疑、困惑、探究的意识。“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能力和品质提升的驱动力。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提问题。”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是触发学生想问的良好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使学生想问爱问,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出教材中的矛盾内容,创设认知心理上冲突的问题情境,从而有效触发学生提问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这就如同传统的章回小说,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也就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读者的探究心理,与课堂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也要使学生急于了解“到底下回是何精彩剧情”,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意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一个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讨分析问题的过程。教《社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中有些貌似前后矛盾的地方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教《三峡》时,据史书记载,巴东三峡,瞿塘峡最短,西陵峡最长,巫峡长度居中,郦道元却引述渔歌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他是不是弄错了?这么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在这些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主动创设问题冲突情境,使之成为触发学生提问的契机,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正如法国著名学者法朗士说言:“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教师的重要责任,是不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二、尊重学情差异是培养学生敢问的前提基础

学生不敢提问或者不愿提问是当前语文课堂的普遍现象,而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有的学生不屑问,有的学生不敢问,有的学生没有问题问。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的语文水平程度千差万别,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问题质量高低,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充分的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者是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启发,而不是嘲讽和排斥,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自然而然,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兴趣盎然地开展研讨探究。比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问明月几时有?而不是问太阳几时有呢?”乍一听,让人啼笑皆非,细一思,显然在他没有理解月亮意象在古代文学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此刻,所有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都聚焦在教师身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班。笔者先给予积极赞许,再顺势引导出月亮作为意象所独具的特殊意蕴。这样一来,不仅维护了他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啊,原来这么幼稚的问题,老师都会大力表扬的!”可想而知,多少想提又不敢提或者不愿提问的学生由此有了信心,渐渐地,课堂上也就举手如林了。

三、紧扣文本是培养学生善问的基本原则

从想问、敢问、爱问到善问,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飞跃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指引学生质疑的方向,教给学生关于提问的方法。当下的语文课堂守本务实不够,常常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园。张志公先生就极力倡导阅读文章要“首先要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运用的”。因此,培养学生善问一定要紧紧扣住文本来思考,牢牢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发问,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问的方向和应该切实遵循的基本准则,否则容易陷入“提问满天飞,提问形式化”的困局之中,偏离语文学习的本质与核心。比如,在教授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时,课堂精彩过后,冷静反思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课堂整体气氛热烈,讨论积极踊跃,可是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或者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讨价值,过于简单或是偏离文本。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几个基本原则和方法策略。

第一,关于文本表现主题方面。题目作为题眼,往往有特殊意义。如学习《伟大的悲剧》,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悲剧是指什么? 2.为什么这样的悲剧是伟大的?

第二,关于文本理解意义方面。如《行道树》一文中写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话是什么意思?

第三,关于文本关键字词的用法方面。是不是一定要用这个词?可不可以替换,可不可以删掉?哪一个更好?如《老王》一文中,“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能不能换成另外的词语呢?通过加、减、删、改的方式对原文关键词尝试进行变化,进而在揣摩和鉴别两者的优劣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四,关于文本内容的假设性方面。可以从角色互换和情节发展两方面提问,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假如主人公若瑟夫是我,我会怎样对待叔叔于勒?为什么?2.若瑟夫成人后,会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变得像他的父亲一样势利和虚荣?

第五,关于文本选材方面。为什么要选取这件事情或是这样事物,选别的会不会更好?如《斑羚飞渡》为什么要选取一群斑羚被猎人追杀这一事件?

第六,关于文章写作手法方面。如《海燕》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换一种写法可以吗?

第七,关于标点符号方使用方面。如感叹号与句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和意义。

四、激励赞赏是培养学生乐问的动力源泉

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趣的来源除了对事物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之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成功感。因此,在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尽量创造机会给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反馈认可或者是高度的评价后,会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再次去发问;同时当他所提的问题在班级中热烈研讨时,更会激发他无穷的探究欲望和调动起他所有的潜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会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大大提升他在集体团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将给予学生个体无穷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不断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发言中逐渐闪现出自信的眼神和智慧的光芒,不仅敢于发问,更可贵的是,能不断提出高质量、高价值的探究性问题,而且思维在课堂碰撞研讨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地提升,乐问和探讨给学生思维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课堂上飞溅起一层层好奇的波纹、一圈圈思考的涟漪、一朵朵才情的浪花。发问已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行为,学生已乐于其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完美的境界之时,我们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苏格拉底曾经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小而言之,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言之,决定新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成败,大而言之,关系到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从想问、敢问、善问直至乐问的最高境界,需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5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