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实践与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实践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多次提及“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将它作为丰富学校素质教育内涵,改变千校一面的困境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不断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由有个别项目特色走向多个项目特色,从浅表性的开展面向少数学生的活动上升到可开发较高层次、面向全体、可供选择的特色课程,从单一的实践层面上升到办学理念再到学校文化特色的过程。特色学校的创建路径有多种可能,从项目特色创建开始逐步建成特色学校是常见的途径。本文以温州市第三中学“学与做”科技项目特色创建为例,来谈谈学校项目特色的创建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学校个性,确定特色项目。

“在哲学上,‘学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校’在具体的生活中,它必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学校。一所学校作为具体的学校,其实已经是一所个性的学校。问题是这所学校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个性,有没有优化自己的个性。”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就是要从自己的办学历史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准确把握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不断优化自己的个性。作为从项目特色做起的学校,一定要基于对自己“个性”的认识、生源实际、育人目标来选择项目,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的项目才容易成功,也为将来其它项目特色的发展留下衔接的口子,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形成文化特色。

温州三中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对科技动手项目的实践与开发,第一任校长郭绍震老先生曾提出“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寻找成才的导向”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三中率先跟上教育改革,发展并改制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虽然在1996年职业中学单独办学三中恢复完全中学建制,但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中,一直把劳技制作类课程定位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学校的天文社团一直坚持校外的观察记录,纸艺、布艺、陶艺的课程也从未停顿过,历史上的科技兴趣小组也培养出了许多在科技领域中拔尖的校友。三中所传承的文化与学生成才的视角因为科技实践而有了难得的独树一帜,科技动手实践已成了三中的个性。

当然,特色项目选择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应是是基于对学生发展的思考,三中作为一所位于温州市中心的普通完中,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市区将来又回到市区,培养的人才要适应于温州中心城区的进步、服务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在这样的生源基础和去向上,学校应围绕培养“本土化”人才来选择特色项目。温州是创新之城,是制造之城,温州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既有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劳动者。

正是基于学校“个性”、生源实际和地方实际确定了打造“学与做”科技项目特色。该项目主要内容是,以科技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与“做”融合并进,围绕“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做后再学”的学习环节而展开,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由于特色项目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别于其它常规教育项目,在实施的条件上往往学校原来并不具备,所以在资源、政策等方面要给予阶段性的倾斜。温州三中在项目提出后,学校从政策争取、专业指导、资源建设、氛围营造、发展轨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从而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纲要

特色项目是否有成效,第一要看项目的价值性,就是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第二要看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就是看其是否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的培养规律;第三要看项目建设的实在性,就是项目的是否通过实践形态课程落到实处。在项目实施的条件基本具备、项目特色活动变得成熟,案例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向项目特色课程转变,这样才能将项目的实施制度化。当然,课程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案例汇编,而是要按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基本要素编写,并能体现项目课程的价值型、科学性和实在性。

温州三中经过几年的特色项目的实施,硬件建设、师资培养、案例积累、教学模式的探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已经进入开发校本科技特色课程过程。按照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基本要素,确定课程整体框架,体现项目课程的价值型、科学性和实用性。首先是制定“学与做”科技课程编写纲要,纲要包括课程定位、基本理念、设计基本思路、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其次是在纲要的框架下,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温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首开市区学校先河,在校内建成了500平米的开放式五条科技长廊、“学与做”科技探究实验室、创意和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模型制作探究实验室、新能源应用研究实验室、太阳能系列校园产品等,还获得国家无线电运动协会批准成立校园集体业余电台,与校外的五个科技类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学生校外科技实践基地协议。现在我校正逐渐将整个校园作为一个创新科技校园进行建设,为特色课程实践提供了课程资源上的支撑。

三、开展“向日葵计划”,构建发展性评价

特色课程只有列入供全体学生选择的选修课中,它才能真正发挥其因材施教的育人作用,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将“学与做”科技特色课程列入七、八年级、高一、二年系列选修之中,供学生选择。2010年开始,学校的校本课程已经按照“教师申报课程――教务处课程审核――教师课程介绍――学生自主选课――分类分层走班――课内课外展示――学分认定评价”课程评价等环节规范实施,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些方向学习方面有突出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各类社团。

课程实施过程中,多样化、多层次、有特色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与做”特色课程层面的具体评价形式丰富多彩,一是体验性评价:如户外观察星空活动、科技夏令营活动、项目式任务完成、小课题研究等,特色校本课程具体评价以学分形式面向全体记录学生参与课程和活动的体验过程,学校通过对学生完成《温州三中学生科技活动成长过程记录与体会》,对学生体验的参与深度与广度进行评价;二是阶段性评价: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外进行阶段性展示,当好学校各类对外展示的科技解说员、参与“科技项目进小学活动”、担任“温三中与都市报联合举行的科技冬令营”的辅导员等等,学校运用《温州三中“向日葵”成长之星评价方案》评出“向日葵”每月特长之星,及时表彰学生的活动情况与成果;三是展示性评价:利用各级各类比赛获奖及“温州三中年度十大风采人物”的评选实现终结性评价,由师生、家长共同选出“年度十大风采学子”,由此形成“学与做”科技项目的体验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最终实现“让每一位孩子都登上领奖台”的全员性评价目标。

温州三中“学与做”特色课程实施带来了良好的联动效应,在横向方面,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设到体育艺术类的校本课程相继推出,目前,学校已成型的有“陶艺、舞蹈、声乐、书法、篆刻、球类”等课程,同时,在学习方式上,学校倡导“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学”与“做”融合并进,将选修课中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迁移从选修课迁移到必修课,学校提出了“学、做、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在纵向方面,由初中的“学与做”课程到“高中科技创新班”的实践活动,带动了初高色课程的良好联动态势。温州三中借助特色发展,整体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先后获得“浙江省初中课堂改革联盟学校”、“浙江省先进教科研集体”、“全国先锋装备点亮现代校园十大应用典范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工作学校”、“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首届全国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为学校今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