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高校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高校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幸福感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普通个体的人,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同样受到薪资待遇、物质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高校辅导员还有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们满足了一种需求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目标。高校辅导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因此他们所追求的需要层次也比较高,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这种需要是表现在追求师生关系的融洽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事务处理的认同感等方面。从本质上讲,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在于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的终极追求,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巨大的学生工作压力,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育人成功后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第一线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是高校其他专业教师和管理者无法取代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幸福的体验和感悟,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心态和价值取向,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关乎高校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辅导员难以控制的因素,如社会的认同、学校的政策、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领导的认可、家庭的支持和理解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高校辅导员自身可控制的因素,如辅导员的择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成就动机、责任感等自身内部因素。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是在高校中度过的,因此一所大学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铺路搭桥,营造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良好氛围,大胆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在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中的积极作用,使辅导员的精神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职业品位不断得到提升,个体价值不断得到实现,让每一名辅导员都能尽情享受职业的幸福。一提升职业认同,坚定辅导员的职业理想

高校是辅导员从事教书育人的职场,也是辅导员体现职业价值的舞台。高校的蓬勃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喜业绩、社会家长的高度评价,领导同事的认可支持,自我职业的持续发展,教育对象的尊重爱戴,这些都是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通过辅导员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等方式,让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知和认同,工作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和憧憬。高校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引领来导航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帮助辅导员坚定走好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职业信念。

首先,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让辅导员真正理解自己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辅导员通过积极地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认清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归属感和成就感。其次,高校要引导辅导员正确认识其职业内涵,保持良好心态。选择高校教师行业,选择做高校的辅导员,就意味着担负起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内涵决定着其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只有让辅导员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让辅导员认识到其工作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也才能从工作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三是高校要帮助辅导员合理定位,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辅导员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入手,引导辅导员将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校当作辅导员自己职业生活的土壤,引导辅导员在学校发展规划指导下,把握自身成长规律,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研究重点和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另外,高校要不断推出身边的优秀辅导员,让大家互相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感受成功者的快乐与人生价值,让辅导员觉得在学校要发展、能发展,更好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激发主体意识,塑造辅导员的职业精神

高校要注重突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人地位,激发辅导员的主体意识,把每一位辅导员当作能发展的人来激励、支持和帮助,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鼓励他们的工作创新,成就他们的工作业绩。要做到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规范要求与灵活创新相结合,自我发展与团队共赢相结合,让学校成为辅导员共同的精神家园。要相信辅导员的主观努力和工作水平,尊重辅导员的主体人格和辛勤劳动,关心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

高校也要大力弘扬辅导员的职业精神,通过评比骨干辅导员、优秀辅导员、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使辅导员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形成积极进取、勇于争先的文化氛围。学校还要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工作评价来引导辅导员提升师德修养、确立先进理念、认真钻研业务、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和育人质量。要通过组织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激发辅导员的归属感、成就感,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要求辅导员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即自主把握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特点,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精心选取教育内容,创设人性化管理情景,采取有效的服务方法,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创造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

强化职业培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技能

高校通过强化辅导员的学习研修和职业培训,丰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内涵,扩展辅导员的专业视野,提升辅导员理论修养,优化辅导员的教育理念,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水平,实现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整合,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但是,现在高校中还存在着辅导员培训学习机制不顺畅,很多辅导员很少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培训过少或流于形式,辅导员凭经验开展工作等不良现象。

首先,高校要将辅导员培训重点转移到辅导员的专业和职业发展上来,突出个性化、特色型的辅导员培训,优先考虑辅导员的自身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要考虑辅导员的现有水平、专业方向和现实需

求,这样的培训才具有效用和意义。其次,辅导员的职业培训要由辅导员被动培训走向主动要求培训,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辅导员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发展的动力。高校要积极引导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自己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鼓励辅导员大胆规划,追求个性,并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帮助辅导员拓展自己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内涵,提高自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水平。第三,高校要鼓励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使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主要从事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工作是需要有相关专业背景支持的,也是有科学规律的,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的研究中,才能有效地带动工作,才能使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发展。第四,高校要深入挖掘校内资源,聘请资深学生工作者担任年轻辅导员的导师,发挥其传帮带的积极作用。高校只有通过扎实的辅导员职业培训指导,才能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也为辅导员职业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制度保障,优化辅导员的职业环境

优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环境,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离不开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环境十分重要,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所以高校应当具有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意识,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辅导员不断涌现、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激励辅导员走好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浓厚氛围,使辅导员真正感受到自己职业的责任和荣誉,激发起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无怨无悔的为之付出,享受那份发自内心的职业幸福。高校能够落实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是提升辅导员幸福感的重要保证。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宏观层面来看,应当是国家出台了不少好的政策,但是由于缺乏支持这些政策执行的职业环境,到了高校的操作层面就打了折扣。高校中仍然存在着,落实辅导员政策不到位、对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明朗和考核考评机制不合理的现象。

高校要健全校内激励机制,为全体辅导员创建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首先,高校要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尊重和信任氛围。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的一员,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同于一般的任课教师,但身份和教师一样。对辅导员职业给予信任和尊重,会使辅导员具有高度的自豪感,会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从而在工作中感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其次,高校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辅导员的发展平台,展示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实行人性化的民主管理,让辅导员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良好的运作模式,增强辅导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辅导员看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希望。第三,高校要确立科学规范的辅导员聘任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辅导员考评机制,完善长远有效的辅导员激励机制,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动专业建设,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让辅导员真正找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找到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关键。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个体能力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高校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教师个体工作能力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因此对于那些工作成绩不理想的辅导员,只要其责任心和工作态度不存在问题,还有积极进取的欲望,学校进行评价时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地帮助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学校对他们的信任是促使这些辅导员由弱变强的最大动力。

高校要积极推动建立辅导员职业领域的创新实验或试点,打造辅导员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建设。二是要建立专门的准入制度、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和退出制度。选拔真正愿意并且有条件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并淘汰一些不愿意或不合格的人员。三是,高校要加快辅导员的专业化步伐,创新高校的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根据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并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分工和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高校要引导辅导员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教育辅导员要敬畏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真情关爱每一名学生,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优秀辅导员,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走好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争做专家型的辅导员。让辅导员在成就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自己的职业品位。

关注身心健康,改善辅导员的职业生活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也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我们应当倡导辅导员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但在强调辅导员职业道德感的同时,不能把辅导员抽象化为某种道德上完美的象征。他们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因为辅导员不仅要在学生工作中尽教师的职责,还得在家庭中尽父母、子女的义务,在社会上尽一个公民的责任。辅导员同样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也有着自己作为正常社会人的欲望和需要。如果他们不能在每一天的职业生活中感受快乐和幸福,不能够享受自己的专长和发展,教书育人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要使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就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的辅导员因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又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于是就在主观上变得消极,工作缺乏热情,言谈中会流露出怨气冲天、牢骚满腹,严重影响他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全体师生负责的态度,切实在缓解辅导员压力,疏导辅导员情绪、调整辅导员心态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高校要建立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测评、调节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辅导员的职业生活状况、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经常开展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调节工作,可借助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教育机构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幸福感的培育和培训,这对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和队伍的稳定大有益处。同时,高校应该为辅导员队伍建立健康档案,以便全面了解辅导员的健康变化情况,采取措施,如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体检、组织辅导员进行集体锻炼,想方设法地引导和帮助教师改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93-94

[2]何海燕.影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77-80

[3]戴铜擘校能为教师幸福做点什么[N]冲国教育报,2011-11-15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