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民族与通俗唱法在风格和嗓音技巧上的异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民族与通俗唱法在风格和嗓音技巧上的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嗓音技巧上运用相异性与相融性(结合气息、咬字、声音位置、共鸣腔四大发声技巧要素分析)

一、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几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演唱的方法,不论从广义或狭义上,它都是建立在我国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并吸取借鉴其它国家的科学发声方法所融合得出的一种唱法,即民族唱法。下面我们就对这种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分析,分别从它的气息、咬字、共鸣腔和声音位置四大发声技巧要素为分析点:

气息:即歌唱的呼吸,主要用丹田呼吸或叫胸腹式呼吸,从开始将气吸入胸部和肺部保持,演唱过程依靠横膈膜下沉和两肋肌肉扩张,一直伴随着吸气肌肉群的参与,到句子结束放松再吸,一整个循环过程。用法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所以说民族唱法的呼吸运用得掌握的很好才能运用的灵活,因为它很注重表现不同歌曲地域性、风格性和方言性的有。

咬字:民族唱法的咬字讲究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必须清晰准确,咬字不仅是行腔的手法更是它的灵魂。演唱过程中要经过字头、字腹和字尾,嘴巴咬完字头后立即放松,剩下的留在发声位置上去说字换字,并且它们的发声、延长与最终的归韵对吐字的清晰与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声母即字头对情绪的表达从字头咬的力度夸张或集中与否都得准确的把握到位。

共鸣腔:民族唱法中运用的共鸣腔体分别是鼻咽腔、胸腔与头腔,其中不同音的区域所使用的共鸣腔体分配成分不同,更不能只用其中一个共鸣腔体。关于如何打开各个腔体,首先鼻咽腔的打开要求:正确的气息吸入丹田保持,打哈欠使喉咙打开小舌头上提,放松下巴、舌头和喉头,笑肌微提即鼻咽腔打开;胸腔共鸣:在气息吸入时腰腹部位应该是向外扩张的,腰两侧向外扩张即小腹向内收紧,使胸腔前后左右充分打开便可拥有胸腔;头腔共鸣是在鼻咽腔有很好的基础上,本来声音只有向眉心向前方走,当鼻咽腔用的好音域达到一定高度,原来的声音由单向扩散到四周扩散,这时边有了头腔共鸣。

发声位置:所谓发声位置,即我们通常说的高位置。真正的高位置通俗点说就是发声的着力点,即声音是从哪出来的,有人说当然从声带上出来的,是从声带出来的,但声音反映到哪里了,那便是高位置。高位置大概位置是通过小舌头向正上方即头顶延伸这条线,和通过眉心向正后方即后脑勺延伸这条线,两条线的交叉点便是声音着力点即高位置的大概位置。我们通过丹田气息,经过声带阻气,经过喉室向上达到高位置,便可发出辉煌的声音。

二、通俗唱法的发声技巧

气息:主要依靠自然的呼吸使气息进入胸部和肺部,横膈膜与两肋只是适度的下沉和张开,也不需吸气肌肉群的参与,只有在演唱高潮或高音加强时,小腹的收紧力量和声带阻气的力量才需加强,使声音集中有气流的砥柱产生爆发力。

咬字:通俗唱法由于它的音域较窄,而歌词的本身也比较口语化和生活化,所以歌唱时得把握歌词的语言性流畅,在字的出字、归韵、收声过程中,咬字吐字都得清晰。

共鸣腔:通俗唱法运用口腔较多,极少会用鼻咽腔、胸腔,不用头腔,它不需要张大口,更多的使用口腔前部,而且口腔后部即喉咙处尽可能不要大于口腔前面,舌头为横向拉开,尤其到高音时,咽腔管道呈扁长状较明显。

发声位置:通俗唱法一般只用口腔即向自然说话似的,同时为了保持通俗真声的特色,也不刻意强调高位置以免发生共鸣,到了高音区高音时只需咽管绷紧缩短,微提软腭,减轻强气流对喉部的压力,扩大共振的范围即可。

三、二者在发声技巧上的相异性与相融性

气息上: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都需要气息的灵活运用,但民族唱法比通俗唱法的气息较深。通俗则不需参加,横膈膜的支持力会较小些。

共鸣腔体与位置上:二者都要用到胸腔,但民族唱法要三腔鼻咽腔、胸腔与头腔协调共用,而起保证这三腔共鸣作用的则是一个固定共鸣焦点,即三腔共鸣的最高位置,所以民族唱法除了字头用嘴巴舌头,其它不用口腔,用的都是高位置,从而使声音饱满圆润。而通俗唱法大多数用的是口咽腔与少量的胸腔,极少夹杂鼻咽腔,在低位置上即口腔中去咬字吐字,不用头腔,基本上多用口腔共鸣,在口腔中去转换字。

咬字:咬字上,二者在咬字吐字上都需要清晰 ,但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较严谨,在咬字过程,要求声音短促灵活,分明不含糊,且用力的部位也不同,如唇音字用力部位上下嘴喷口应有力清晰,舌音字用力部位在舌头,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前上下牙间),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之间,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但注意不是喉音)。通俗唱法看重歌词的语言性流畅,较口语化生活化,但也讲究出声、归韵和收声,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了解了二者在演唱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两种唱法的相融即衍生出的“民通唱法”便不难理解,两种涵义去理解,一种是对某种风格的歌曲采用其它的唱法,如用民族唱法演绎通俗歌曲―朱逢博、李谷一的例子等等,通俗唱法唱民族歌曲--韦唯唱《小何淌水》;第二种是唱法本身的跨界融合出来的新的唱法,如谭晶的《远情》等。“民通”这一新型的唱法不仅给人们听觉上更大的震撼,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更是对民族与通俗两种唱法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声乐“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陈长玲.论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 尤志国.如何用现代声乐理念理解“三种唱法”[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刘文丽.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异同谈[J].黔西南日报,2009(5).

[5]肖兵在发声方法在三中唱法中的异同,民族音乐出版设,2011(5).

[6]郭淼铬.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音色差异成因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黄向红.民族、通俗唱法的起源[J].赤峰学院学报,2008(2).

[8]李冰.论‘民通唱法’的文化价值[J].艺术研究, 2009(6).

[9]李翔.三种唱法”的存在是人类不同层次的情感需要[J].贵州大学学报,2006 (4).

[10]黄声巍.浅谈职业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民通唱法”[J].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0(5).

作者简介:

陈啸,男,(1991.1~),安徽亳州人,就职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历 : 本科,研究方向 : 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