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罗振玉和他的甲骨文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罗振玉和他的甲骨文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起文化大师罗振玉,很多人对他依然很陌生,甚至连北大出身的学子,也大有人不知道他的存在。罗振玉第一个阔绰的头衔,就是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相当于北大农学院院长。即使是知道他的人,也未必知道他有十年农学家的身份。

最近几年,罗振玉突然热了起来。罗振玉作为收藏家,从溥仪自传《我的下半生》中逐渐走了出来。不过,在人们印象中,他的头上依然戴着“汉奸”的帽子。因为他追随溥仪,成为政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下半生,追随了一个落魄的皇帝,而那个落魄的皇帝,却在他自己的自传里,把罗振玉描绘成一个投机取巧、贩卖文物的文化贩子。罗振玉,是中国最后一位帝师,在历史形象上,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由此被涂抹得色彩斑斓。

北大理工科的人,不知道罗振玉的还情有可原。如果是文科生,不知道他是文化大师,那在学业上可是过不去的。没办法,罗振玉毕生的学问,都在金石学研究上面。正如我们都知道李清照,但却不知道她的夫君赵明诚;知道欧阳修是诗人,却不知道他是最大的金石学家。

金石学研究的是大学问。从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图案,再到器物上的文字,看似简单的器物研究,其中就包含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学、书法学、文献学、档案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方方面面的学问。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散落在大学的各个学科,从语言文字到历史研究,再从艺术史延伸到考古,由考古再延伸到文化学、人类学、乃至民族学,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它的身影。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有很多奇世绝学,如甲骨文、殷墟学、金石铭文、秦砖汉瓦、画像砖、书法绘画、敦煌文献、汉简晋牍,这些都标志着早期的中华文明。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以上各个学术领域,几乎都能找到罗振玉的身影。他一生著书189种,刊校图书典籍642种。罗振玉是一个著作等身、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具有开拓之功的伟大学者。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家图书馆中,都被奉为古籍善本,可见他的著述之珍贵。

提起罗振玉,就不得不说王国维。王国维是清华研究院四大国学导师之首,在现代国学研究方面,是第一个引进西方学术方法的学者。当年在上海,假如没有罗振玉在王国维的扇面上,发现他写的“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诗句,也就没有王国维后来在学术上的璀璨夺目。罗振玉惊诧于诗句的境界,是他发现并培养了王国维。王国维的一生,以自杀谢世,简直就是一个悲剧。也许,他的悲剧性人生和他的悲剧性的理论,注定了他悲剧的人生。王国维每次的升迁,可以说,都追随着罗振玉的升迁,罗振玉就是他的恩主。当清朝覆灭之后,他跟随罗振玉去了日本,成为他学术的忠实追随者,而这一追随就是八年。所以,罗振玉与王国维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非常之多。罗振玉除了资助王国维,还向他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指示研究途径,对其政治、学术等观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罗振玉和王国维,从恩师到盟友,再结成儿女亲家,两家人一荣俱荣,随着王的陨落而一损俱损。关于王国维的死,有着太多的谜团,学术界到现在都争论不休。谣言诽谤纠缠着两个家族,王国维的死,用他的懦弱成就了他的清白;罗振玉归隐之后的离世,也让他看清了世道的沧桑。

说实话,纵观罗振玉的一生,汉奸帽子是摘不掉的。追随溥仪,分裂国家,他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溥仪出逃的推动者。但是,如果说王国维书生气太浓,其实罗振玉也好不到哪去,在溥仪身边争宠的生涯,使他和王国维一样,在某些人眼里,也是一个失败者。历史上,汉奸也分三六九等。一个争宠失败的汉奸,在末代皇帝溥仪那里,也失去了“铁杆儿”的价值。也许,他目睹了溥仪的命运,自知没有能力拯救君王,从而也失去了内心的执着。也许,就在他死的那一刻,对自己的后半生,内心也许会生出一些悔恨。

随着史料披露的越来越多,我们也许有一天,会见到一个多维的罗振玉。他的一生,赶上了一个荒谬的时代。然而,他在人生的荒诞之中,却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神。关于他传奇的一生,有几件事不得不说,是它们成就了他一生最大的功绩。

第一件,罗振玉从1906年就开始搜集甲骨文资料,他个人收藏的甲骨,就多达两万多片。他是早期甲骨文收藏最多的收藏家。由此,甲骨文开启了一个时代,第一次以实物记载的文字,向人们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罗振玉还鼓励清末《老残游记》的作者、小说家刘鄂,出版了《铁云龟藏》一书。他自己也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殷墟古器物图录》,以及《附说》等书。1933年,又编写了《殷墟书契续编》。罗振玉的这些著作,到目前都被国家图书馆,明确地列为古籍善本。

罗振玉是个明锐的学者,他率先判定甲骨卜辞的性质,断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就是商王朝的首都。他在《洹洛访古游记》中,记载了殷墟周围的地形、甲骨器物的出土情况,并考订了其他出土物,还绘制出发掘现场的简图。罗振玉还去安阳实地考察,写出详尽的考古学报告,对甲骨文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学术奠基作用。罗振玉作为文字学家,他还根据汉字的特点,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则,考证出大量的甲骨文字,推进了甲骨文的识读工作。对甲骨文的文本内容,他首次进行了分类。在《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八类内容,为后世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内容研究的先例。

在金文研究方面,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三代吉金文存》中,他收录了当时能见到的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文。这本书成为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占有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为他打通中国学术史,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先机。他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还研究了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他的研究又延伸到汉晋木简,著有《流沙坠简》《流沙坠简考证》等书。

作为一个学者,罗振玉是幸运的,他生活的时代可谓千年一遇。在继河南安阳发现殷墟之后,西北边陲的敦煌,又发现了数万件隋唐经卷,大量古代的文字手稿、石刻等珍贵文物横空出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考古学上的“第二大核爆炸”。

宣统元年,罗振玉在北京居住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那里,看到他从敦煌带回的经卷,得知在敦煌的藏经洞,仍然有数千卷文书。罗振玉当时身微言轻,即刻联合在京的学者官员,敦促学部电令甘肃总督,迅速查封敦煌藏经洞,将剩余的经卷解送京师。几经劫难的敦煌文献,经过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橘锐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多次的劫掠与盗运,在宣统二年的秋天,敦煌最后的经卷,才被运到北京,后来收藏于京师图书馆。对流失的敦煌文献,所得文书及海外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

第三件,二十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仅英国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就发现大量汉晋木简。罗振玉和王国维一起,将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出了考释。

第四件,罗振玉拯救了7000麻袋的大内档案。辛亥革命之后,北京的政治时局动荡,紫禁城内大量的明清档案,被当作废纸处理。罗振玉得知消息之后,以三倍的价格全部买下,使这些文史资料、尤其是原始资料得以保存。

罗振玉,首先是一个学者,其次是一个收藏家,然后,他又是一个商人,一个文化商人。

作为一个商人,罗振玉是一个收藏家,在他手里流转过一些文物。作为学者,他又是一个出版家,他把收藏的甲骨、钟鼎、石刻铭文结集出版,不但保护了大量的文物资料,而且还推动、促进了学术的传播。

罗振玉作为学者,他是乾嘉学派延伸至民国、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巅峰人物。什么章太炎、梁启超,什么清华四大导师,没有人能超越他的学术高度。作为书法家,他的书法创作,是建立在金石学、文字学、碑帖版本学基础之上,在近现代书法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他比肩。我最早见到他的字,是在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他在后面题写了跋文。他的跋文,作为书法作品,骨力劲健,在风格上,更接近智果在《奉橘帖》上题跋的风格。罗振玉思想是保守的,书法也是最接近魏晋风度的。他的书法,又是最具有开创性的。他结合朴学书学、碑学和帖学,开书家临写古代器物之先河。他谨守儒家的中和之美,传布当时新出土、新发现的大量书法史料,是最早用毛笔临习甲骨文,并进行书法创作的一代大家。

罗振玉出版大量金石器物著作,很多书中都有他本人的题跋。如2010年北京德宝秋拍中,罗振玉题跋本《鸣沙石室秘籍景本》就格外引人注目。《鸣沙石室秘籍景本》,折装,装为四册,每册都附有罗振玉题跋。

宣统年间,伯希和在北京展示敦煌经卷时,罗振玉约同好前往,发现都是已失传的古籍。于是向伯希和提出影印十五种,提供给京师大学藏书楼,作为学术考证的历史资料。这不仅是北大敦煌学研究之始,也是中国公立图书馆最早入藏的敦煌学资料。比如,第一册唐拓《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柳公权书。罗振玉题跋说:“诚悬书此经为平生最得意之作,故新旧两史本传并载之。宋人着录两复本,是欧赵诸家已未见祖刻。生晚数百年乃得见前贤所未睹,眼福可谓厚矣。上虞罗振玉。罗振玉(白方)。”罗振玉的著作,大量是原始金石碑帖资料,外加题跋的方式形成的。在这些题跋中,到处散落着罗振玉书法,这些书法作品,又都是以行书的方式存在。

当今各大书展,乃至书法杂志,频频有甲骨文作品出现。现代人书写甲骨文,多是在前人成果上进行的,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前人。罗振玉的时代,要写甲骨文书法,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罗振玉搜罗甲骨文两三万片,他当时利用有限的甲骨文,集成了一百七十多副楹联,从而将古奥难识的甲骨文,引向书法艺术的殿堂,把它们向社会推广开来。

罗振玉真行隶篆皆工,真书学颜真卿,隶书习汉碑,行书字体修长,个性较突出,篆书除甲骨文外,学《石鼓文》和金文,以甲骨文成就最高。他的书法中,我们看不到放纵恣肆的痕迹,有的只是老成持重、法度谨严、一笔不苟的书卷气息。由于甲骨文是契刻文字,还有刀刻工具的特性,许多笔画都有尖锐的字口,不少书写者便模拟这种效果。然而,临摹者的亦步亦趋,使毛笔成了书写的附庸,而毛笔本身书写的意趣,则为识见浅薄的书写者所忽略。但罗振玉作为书法大家,决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作为文字学家,让他在书法创作上左右逢源,他常常把大篆笔法,应用到甲骨文书写当中。甲骨文书写契刻,除了瘦劲的精神之外,罗振玉更注重毛笔字笔法的笔意,也就是软笔书写情趣。在他的楹联当中,除了坚挺遒劲的主笔外,辅以略轻松的笔调,墨的枯湿变化很微妙。他的甲骨文书法,在软笔与硬刀、契刻与书写,在阴阳刚柔之际,体现出古老与现代之结合。这一切创造性地体现出,书家对甲骨文书法的良好驾驭能力。(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