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肖邦音乐的盛宴记约翰·林克教授上音之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肖邦音乐的盛宴记约翰·林克教授上音之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约翰林克(John Rink),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学家,当今颇具影响力的肖邦版本研究和音乐演奏学专家,研究涉及音乐演奏学、音乐理论、音乐分析及十九世纪音乐等。他不仅著述硕果累累,钢琴演奏经验也颇丰,是一位“全能型学者”。有幸的是,2013年3月18至20日,林克教授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及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之邀,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包括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在内的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活动。

聚焦于肖邦各种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实为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林克教授已经多年致力于鲜为人知的肖邦乐谱初版以及零散的其他手稿资料的研究,可谓是该领域的世界级权威。他通过结合、比较、佐证与推理多种资料来源(包括图片资料、文字材料、作曲家的手稿及其他著述、作品的印刷版以及录音等),来解读肖邦本人的演奏观念、演奏技巧以及作品本身,进而洞察作曲家的创作原本意图以及对于演奏的启示。而且特别的是,此次专家课充分展现了学术研究或演奏中,音乐学理论与表演实践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联系。很明显林克教授本人在这方面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关于肖邦乐谱

毋庸赘言的是,通常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心理)是被其演奏技巧(生理)所牵绊的,因此正是因为作曲家有着高超的演奏技艺才促成了肖邦音乐中的温婉或轻盈、华丽或壮阔。而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想象与重建肖邦创作与演奏的声音效果,林克教授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几幅与肖邦有关的绘画作品和照片,这些种种对肖邦姿态的描绘都表明他在演奏时是非常松弛、从容的。而肖邦当时所使用的普莱耶尔钢琴也不同于现代钢琴,它的声音较为细腻纤弱,琴键反应灵敏,更加适合在沙龙里弹奏。相信这些对于我们初步了解肖邦的音乐理念有很大的帮助。

对《E大调练习曲》(Op.10 No.3)“离别”的一系列推论是比较出彩的。教授坦言,初探这首作品的他曾感到非常困惑――在优美的A段之后为何突然出现富有激情、炫技的B段?相较之下演奏完B段之后过渡到A段的桥梁又为何如此简单?后来,他经过多方位的考察发现,乐曲的不同结构层次中都体现出一种“切分现象”,也许可以说,这是全曲艺术创作上的重要核心构思。

通过讲座我们可以看到林克教授为了研究某一部作品所做的丰硕的文献积累,以及其从感性经验出发,到形式分析再到作品意义的研究思路。同时他强调,这样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绝非是唯一的诠释,我们对待演奏的态度也不应当是寻求单一、“正确”的方式,而是应该探索多种可能性,并做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选择。同时,他也谦虚地表示,这些作品虽然已经陪伴了他如此之久,但他仍旧感到他们是如此的陌生,依然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禁让我感动,也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音乐表演

如果说第一场讲座是文本与实践的结合,那么第二场讲座的重点则是音乐表演研究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这些较为新近的成果为我们看待表演、进行表演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传统的音乐学研究往往专注于以作曲家为中心、以作品为焦点、以乐谱为基础的西方艺术音乐,而对于表演,人们一度只是期望演奏家能够重建作曲家的作品,这是造成传统音乐学研究与表演实践之间存在长期隔阂的主要原因。现今,随着新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多元化的崛起与发展,状况已经得到了改善,针对表演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林克教授的发言还是围绕肖邦的乐谱版本问题,他指出,肖邦乐谱版本虽然多种多样,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从正反两方面来看,这为研究者和表演者带来诸多挑战,但也意味着可能从中得到新的洞见,以及多种诠释的可能性。因此如何谨慎、恰当地审视和使用乐谱尤为重要。

比如肖邦的《钢琴奏鸣曲》(Op. 35)第三乐章,即大家熟知的“葬礼进行曲”,这个标题在其他经过肖邦本人修订的版本里变成了“进行曲”――去掉了富有表情和暗示意味的“葬礼”一词,虽然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这表明作曲家在音乐构思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极有可能是由于作曲家认为这首乐曲可以适合除了葬礼之外的其他各种场合。

就演奏而言,教授指出,它既不是“再现”乐曲,也不是忠实表达作曲家的意图,而是参与一次创造性实践。但若想要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前提是需要不断思考、推敲,甚至有时可以尝试拼凑不同的选择。他本人私下喜欢在一首肖邦的作品中拼贴各种他所喜爱的版本的片段,当然也不失为一种演释肖邦音乐的乐趣。

关于演奏肖邦

第三场讲座,林克教授以大师班的形式讲解了肖邦的两部叙事曲(Op.11以及Op.21)的第一、二乐章。他反复强调,肖邦音乐中的装饰、华彩绝不仅仅是炫技,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音乐语气的重要部分。在这两个快乐章、两个慢乐章的演奏中,林克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例如乐句、呼吸等一切肖邦式的音乐表达,同时也纠正了乐谱的些许纰漏。不得不说,在聆听与挖掘音乐美的过程中,我们不比台上的演奏者获益的少,因为音乐的美不就是在情感的不断流淌中慢慢成长,在旋律的娓娓拂过后徐徐升华的吗?

短短三天,林克教授对肖邦作品的精彩诠释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学积累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感染了我们,点燃了我们的音乐热忱,同时也为我国仍在发展中的音乐表演艺术研究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