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麝香通心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麝香通心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观察麝香通心滴丸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100 mg~300 mg,1次/日,口服;异山梨酯(消心痛)10 mg,3次/日,口服;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通心滴丸2粒/次,3次/日,口服。疗程为2周,随诊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阿司匹林;麝香通心滴丸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17-02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加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分析成为其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于2010年2月―2010年8月应用麝香通心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1例,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内科学》[2]。62例中男51例,女11例,年龄42岁~69岁(67.0岁±3.5岁),符合Braundwald提出的UAP分类标准[3],同时也符合WHO制定的UAP标准[3],所有患者开始治疗前的48 h内均有UAP发作史。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26例,女5例;对照组31例,男25例,女6例。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危险程度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阿司匹林100 mg~300 mg,1次/日,口服;异山梨酯(消心痛)10 mg,3次/日,口服;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通心滴丸2粒/次,3次/日,口服;连续服用7周,随诊4周,治疗前后检查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电图(ECG)和Holter。

1.3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生情况,对比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每日记录ECG一次,查即刻ECG。治疗前后查ECG变化,记录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最长时间、心肌缺血次数及发作频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不发作,运动耐量增加,ECG原有缺血而改变的ST-T段恢复正常或有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减轻,减少次数在2/3以上,ECG为ST段无压低,回升>0.05 mV或T波倒置变浅;无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及ECG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APTT、ECG和Holter各种参数有一定好转,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4]。目前已趋向将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类患者病变不稳定,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大,必须予以足够重视[4]。

疼痛是不稳定心绞痛的重要症状,心前区固定性疼痛符合中医血瘀的辨证。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而血滞,气弱则血不行,气是帅血贯脉的动力,所以,治疗血瘀离不开治气,使气行血行,气旺血活。由于不稳定心绞痛最根本的病机在于气虚血瘀,临床辨证以心气虚衰、心脉瘀阻多见,故益气活血,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补而不壅,通而不伤正,是防治不稳定心绞痛的基本治法。由于本虚与标实并见,相互影响,故在中医治疗上,当标本兼顾,通乃化瘀通脉;补乃补脏气之虚以恢复脏腑功能。

UAP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增加,导致血栓形成,造成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首选药。而现代中药麝香通心滴丸采用古老名方与现代工艺结合。君药:人工麝香、蟾酥,具有芳香益气通脉、解毒止痛之功效;臣药:人参茎叶总皂苷、丹参,具有补益心气、活血化瘀之功效;佐药和使药:人工牛黄、熊胆粉、冰片,具有上行下达、开窍醒脑、清热止痛之功效。

全方共奏芳香开窍、活血益气、祛瘀通络止痛之功。切中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的病机。故临床能较好地消除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懒言、自汗等症状;可减轻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并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适用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8-112.

[3]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

作者简介:张静,现工作于河南省信阳市中医院(邮编:464000);徐新民、王未沫,工作于内蒙古伊泰药业研究院。

(收稿日期:2011-04-1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