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食\色,性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告子用“食”来说明吃饭是为了人的生存,用“色”来代表人的表面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内与外,即人性。
国人谈性,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为之色变”,继而“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千呼万唤始出来”,进入21世纪,则不管男人女人,都在津津乐道,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国人大谈特谈性事,这是个社会现象,本也无可厚非。可动辄就有人搬出一句话来承上启下,以示谈性理由之冠冕堂皇――“老祖宗说了嘛,食色性也!”
好一个食色性也!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的说法是:“食”就是美食,“色”就是美色,喜欢美食和美色是人的本性。但这种解释未必是对的。要辩出个黑白,就要从词源找起。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有很多人认为是语出孔圣人;事实并非如此,此语是孟子的学生告子说的,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告子认为仁爱是人的内心形成的东西,而“义”是外表表现的客观现象,是可以和“仁”分离而存的,所以说关注仁爱的内心修养就足够了,不必非表现在外面。告子是在解释他对“仁义”的看法,讨论人性的内在及行为。“食、色,性也”在这里只是一种比喻用法,也就是说“食、色,性也”与“仁义”二字应该是互为照应的,“食”对应“仁”,代表内在;“色”对应“义”,代表外在。读者或许会感到好奇,食色怎能用来比喻仁义呢?其实,在战国那个言必称“子曰”的时代,尤其作为士阶层,其言论中的语义都以《论语》为准,告子也不例外。《论语》中的“色”字解释为美色的情况,只有一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他时候,如“巧言令色”与“色难”中的“色”都是指人所表现出的外在表情,好比“察言观色”之“色”。所以告子用“食”来说明吃饭是为了人的生存,用“色”来代表人的表面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内与外,即人性。
长期以来,“食色性也”被单独摘出来谈,脱离了原文语境,久而久之意思也就变了味,“色”被解释为美色或,“食”被认为是美味佳肴。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若一味简单地把字面的意思放大,而不知何为人性之内外,何为人性之善恶,则曲解了古人的原意,也小看了人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