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在场:后喻时代高校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自洽性之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在场:后喻时代高校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自洽性之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生命在场的关注与形塑,是高校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育人功能的突出表现。从教学宗旨角度看,这一理念赋予了大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滋养,有助于化解外国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感染并根植“开放的”和“世界的”道德理念,能够缓解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文本逃逸的趋势,是回归教育净化心灵的本源与响应“以人为本”的号召的注释。从课程自身建设角度看,这一理念是彰显公选课价值、提高公选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是后喻时代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困境之破冰的有益尝试,也是高校教改路径的有益探索,还能改善师生关系、化解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公选课;生命在场;人文社科;后喻时代;超文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07-02

高校公选课作为有别于学科或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整个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培养高级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和完成个性化推进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教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后喻时代的到来,公选课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但从整体情况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教育者与受众认识上的偏差加之管理上的不善,当前高校公选课的实际开设远未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任务摊派”与“素质培养”矛盾的处理仍没涉及建设这类公选课的本质。公选课的价值在于人,公选课问题存在的核心也是人。要解决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选课的作用,人是最关键的。对人而言,没有生命,其他价值将不复存在。同理,没有生命的教育,不是完整的、真实的教育。通过呼唤生命的方式,直接从关怀生命、形塑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挖掘公选课价值,应对公选课平庸化、形式化,触及了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设置的原初动力与终极目标――在大学生心灵中扎根人文因子,通过师生真实与深刻的教学参与、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培植信任、赏识、宽容、等待、解放、幸福等内涵丰富的生命支点,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将公选课构建成一个促进学生在动态生成中体验生命、生成生命、完善生命和创造生命的独特活动,在生命化的教学活动中授以学生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它让教育者与受众均意识到,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设置的意义,也即其自洽性的源头或根基在于突破当前专业教育的地位过分突出,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积淀人文品性,关怀生命健康成长,促进社会风气良性循环。

一、从教学宗旨角度看“生命在场”的公选课教学

1.赋予大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滋养。对大学生“社会人”角色必备的人文底蕴积累,对大学生借助人文视角深化对自然科学世界的理解,激发潜在的直觉感悟能力,延伸和拓展思维极限,推进协同合作精神,播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克服成长中必然遇到的人文品行考验,从根本上增强抵御思想和心灵病毒的免疫力以及提高精神保健的意识和自觉性,对大学生正确思考与处理“德”和“才”的关系,并以睿智的面貌融入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意义重大。

2.化解外国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感染,根植“开放的”和“世界的”道德理念。在文化软实力主宰国家命运以及积极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形之下,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反而相对落后和弱化。这与没有建构行之有效的“生命在场”的教育模式,从而无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而自由的人无不关联。要期待年青一代在未来的祖国建设中立场坚定、政治清明、品德高尚、情感丰富,能够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鉴别和欣赏他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抵御垃圾文化、敌对文化的诱惑与渗透,仅靠学时有限、范围固定的必修课是难以承受的。同时,教育不单单要承担培养国家公民的使命,还要承担培养世界公民的重任。

3.缓解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文本逃逸的趋势。在以文化反哺为基本特征的后喻时代(尤其是慕课的兴盛对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有力支撑),坚守传统课堂的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要继续承载大学生正确“三观”教育的使命,从而使得这一批印着鲜明时代烙印的青年顺利乃至更好地成长、成材,着实不易。一方面,后喻时代的整个文化形态呈现出“无根”、“零散”、“世俗”、“断裂”等特征,能直接破坏、瓦解甚至颠覆惯有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超文本对文本的挤占和取代,使年青一代习惯于视听可人、信息灵动、言语直白、表述简化的超文本,让其主动并安静地接近与专业关系不大、必须深入思考品味的人文社科类文本,不借助课堂、书店这类氛围浓厚的场所是不行的。而文本在课堂上的日渐淡出与逃逸,既加剧了文本气韵的收缩,又使年青一代不在乎文本凝结思想的厚度,不看重文本传递良心的力度。而教育的对象缺少了文本的必要滋养成分,必然更容易迷失于以浏览取代阅读、以下载放逐记忆、以对信息的搜集整理悬搁思维的独特创造等弊端的超文本高速旅行中,阻碍年青一代与年长一代的正常和必要的沟通和相互依赖。“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命在场”与文本回归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本的科学使用就不会有心灵的健康成长。

4.回归教育净化心灵的真义与响应“以人为本”的号召。唤醒、导正心灵本为人文教育的内在机理,强调“生命在场”的人文社科类公选课并非直接教会学生某种生存技能,而是向他们传授用以指导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若能时时处处创造让生命在场的条件,并以纯洁高尚的人文内涵叩击学生的心灵,让知识呈现“生命之态”,激发学生生命的灵动和唤起内在的生命意识,提升其心灵品位和促进其人格完美,为学生心灵打上人文底色。这是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化解当前社会潜在道德危机的逻辑起点,也是防止“应试教育”、“专才教育”理念无限扩张等观点的有力武器。

二、从课程自身建设角度看

1.“生命在场”是人文社科类公选课的终极目标,也是彰显公选课价值、提高公选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对纠正将公选课看成是专业课的移植或简单压缩、对遏制公选课开设混乱的现状、对突破公选课教学乏力的现象、对引领人文社科类公选课教学探索、对建设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乃至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对确保公选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均有基础性作用。“生命在场”的人文社科类公选课站在“人文”和“科技”交汇、融合的角度来开展教学,以学生获得知识、启迪智慧、唤醒生命、润泽心灵为目的,积蓄生命发展的无穷后劲,为社会进步和时展培养人文底蕴厚实的人才。倡导生命在场的人文社科类公选课教学,对高校教改走出传统的窠臼、对博雅教学理念的巩固与拓展、对形成与凸显地方高校的特色,作用同样不可低估。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收获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同时,关注如何促使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从而使公选课自觉成为教改的先行者。

2.对“生命在场”的重视与回归,是后喻时代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困境之破冰的有益尝试。后喻时代是一个文化大解构和大拼凑的时代,年轻人不仅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形态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产生质的区别,而且他们对成年人的“反哺”也是多方面和深入的,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与这批由“过度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以及“不成熟的思想”一起造就的沉迷安逸享乐、过于高傲浮躁、超级刻薄迷惘、强烈自信自负的年青一代谈“三观”教育,谈高雅高尚,其难度不言而喻。但无论多么标新立异与不拘一格,年青一代由于缺乏前辈们的时代遭遇、人生阅历以及应有的文化底蕴,也不具备先知们的思维至上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加上生理、心理发展固有规律的限制,他们处于文化边缘的“边际人”的身份并未根本改变和扭转,他们辨别真实场景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自我与他者的不同、人类与机器的差异的能力,他们登高望远、为人处世的经验,他们牵制欲望、直面人生、开创未来的气魄与胸襟,远远不及前人。生命在场以其特有的人文追求力度,在用情感呼唤情感、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培植爱心、用人格导正人格的过程中,展现教育的深度与厚度。这对后喻时代消除话语差异与话语对立,使年青一代顺利成长成才,效果绝对不差。

3.高校教改路径的有益探索。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完善生命、捍卫生命、激活生命、创造生命,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当前某些教育模式忽略或缺失的重要内容。“生命在场”敬畏生命、注重感恩、开启心扉,它站在更高的角度审时度势,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交友观、爱情观、择业观,使其更好地把握人生和认清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这是高扬对生命的包容与塑造,呼唤对生命的鞭策与提升,从根本上体现着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这也是对把握高校人文社科类公选课教学特征和规律,对拟开设的公选课的教学大纲的严格把关,对教育信息化导致文本失落与心灵缺席之隐忧的解除。以此为标尺对如今这个“陌生人”社会以及后喻文化时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既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更揪住了痛处。

4.具有联结师生情谊,改善师生关系的作用,是化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动力。在当今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心灵;我们传授更多的是应试的技巧,而不是做人的道理;我们适应了各种规程,却少了倾注激情的付出。此般做法只会使人心更加冷漠荒凉。学生课业的繁重、就业的重压模糊了教育的本质,个别学生的情绪影响了教师的热情。师生在异化了的教育机制的影响下,在各自异化和相互异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生命在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是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心灵的教化。它要求教师不仅看到学生生命的存在,还应该注意自己生命的存在。教师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就能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样,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与学生心心相印,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生命感染生命、用生命启迪生命,才能真正实现乐教、乐学以及教学相长。因为,用心呵护、引导和感染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用心思考问题、用心学习知识、用心关爱他人,社会也因此获得了凝集和传播爱的力量。

精神的高度决定物质的厚度。“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灵魂;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火,教给人自由、尊严和对未来的幸福追求”(黑格尔)。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在场”的人文社科类公选课,正是为了给学生心灵一个干净的天空和一个圣洁的家园,让学生能拥有自己独特、真实、丰满、无憾的生命历程。同时,培养通专结合、文理兼具、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而拥有健康的生命,才能恰当吸收年长一代的文化优势并在后喻时代这个人类发展阶段正确发挥文化反哺的功能。

作者简介:周小玲(1980-),女,广东韶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当代西方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