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存在性格软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研究 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由于无法获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感情关怀,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和行为养成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杨素苹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形成了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李宝峰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的人员占31.0%。”孙晓军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或背叛,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笔者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力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这一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重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自己没有依靠和保护,加之初中生在心理上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因此,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度较高,极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在学校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不自信,害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担心别人用鄙视的眼光看自己,害怕失败……由于客观环境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的感觉就会越强烈,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2.孤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学校,这样的孩子往往不会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他们往往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能开心地生活,羡慕其他同学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却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和同学交流,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3.性格与行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而想要在生活当中寻找关爱,因此,对身边的朋友要求很高,要求别人什么都围着自己转,一旦发现朋友对自己的关注不够,就会责怪、发脾气;一部分孩子把这种缺失的爱,用自己认为的爱情来弥补,陷入早恋的泥沼;一部分孩子因为缺乏爱,而开始埋怨父母,对父母毫无感恩之情,常常与父母吵架,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打骂同学、老师和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出现了违纪或犯罪行为。

4.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然而,留守儿童又是最渴望拥有关爱的人群,因此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和极度希望得到关注,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爱搞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有时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故意惹是生非,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失,监护人教育不当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相对不良,对他人缺乏信任和爱心,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无法和同伴一起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习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一些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足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一些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家庭教育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也要树立起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3.整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4.加强自身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及态度和内心不平衡。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3]孙晓军.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

[4]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