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变化及控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变化及控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经历是一段特征突出,效果明显的过程。从会计专业的角度,对其成本的因素变化分析有助于找到重庆未来城市化经济建设的成本控制的突破口,继续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变化;问题;成本控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作为农村人口大省的重庆,也在这股城市化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认为,重庆的城市化经济建设,经历了显著的两个时期,而1997年的重庆直辖则成为了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1)关于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城市化经济成本指的城市建设、发展对资金的最低需求量,它是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为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而付出的必要的经济代价。(2)不同时期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在重庆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时,国家开始为经济松绑,引入市场经济。但是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国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机制,资源要素价格并不能反映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供求关系。1997年,重庆正式成为直辖市,成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发展重点由沿海逐步向内陆延伸,西部大开发成为重中之重。与直辖前重庆的城市化建设投资的成本相比,必然发生质的飞跃。

二、变化因素分析

(1)资源要素成本的变化。除了土地原材料等价格翻番,由于直辖后的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不可能将压低劳动力价格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制胜策略,所以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势头强劲。(2)生态环境成本的变化。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识的深入民心,新时期的重庆城市化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保投入这一成本将贯穿今后重庆城市化建设的全过程。(3)科技成本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经济逐步成为经济浪潮的主流,科学技术越发达,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就会越高,城市化经济的建设也会越好越快越完善。这要求政府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国内科技产业提供帮扶。(4)社会职能成本的变化。民生问题的逐步完善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也就向政府、向社会抛出了一个标尺――城市化经济建设必须将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述四点是重庆城市化经济建设成本的主要投入,再加上国家扶持、重庆本身的经济发展、成本可支出总量的增加,重庆城市化经济建设由此被推入了高成本时代。

三、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1)增加压力。重庆的责任除了连接中西部,形成西部经济高地,更有着走向国际,与其他中心城市互为犄角的任务。但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高成本无疑是加重重庆发展的压力。(2)抑制动力。前文提到的导致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增加的因素同时也是促进重庆迈步而进的动力。它们要求了发展的高投入,高投入则使它们日趋完善。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关系:如果这种高成本没有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控制和缓解,必然会导致这些发展动力的滞缓甚至恶化。

四、应用建议

如何在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下,找到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高成本的突破口,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传统的企业观中,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一味的“少花钱”。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原始而片面的方法已经也必然淹没在奔涌不息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需要寻找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经济发展潮流,更加具有长久效果的新型的方法。第一,每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这就说明不能把大把资源做“无用功”。那怎么避免“无用功”呢?这就要去确定成本投入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正确性就是成功控制成本的第一步。为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从宏观上把握住经济发展方向。第二,针对这个目标,细化步骤,强化责任。所谓细化步骤,就是根据目标,制定出计划、要求,除了包含时间、空间的明确,还需要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硬指标和软指标双管齐下;所谓强化责任,就是在步骤出炉后,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严格遵循各项要求与指标。第三,在整个过程中,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核算监测。数字虽然不能完全说明一切,但是没有数据,又怎么去谈成本控制?

总而言之,要抛开传统狭隘的成本控制观念。城市化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数的道路,没有捷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机遇会垂青时刻准备着的人。做好作为城市建设者该做的,做好作为城市担当者该做的,做好作为城市推动者该做的,把重庆人民昂扬向上求发展的精气神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成本管控相结合,“功可强立,名可强成”。

参 考 文 献

[1]杨柳.城市化进程浅析[J].辽宁经济统计.2010(3)

[2]刁承泰.城市发展的经济分析与论证[J].现代城市研究.2004(2)

[3]吴刚.新时期重庆经济发展高成本及对策初探[J].重庆经济.2007(3)

[4]罗海蓉.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J].法制与社会:旬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