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不对称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不对称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流通障碍,即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是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机制,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75-03

一、目前我国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弊端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不能真实掌握企业的情况

因为企业给银行提供的信息具有单一的目的性和很强的功利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短期内又难以有效地防范,这就使银行时常处于虚假信息的笼罩之中。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无一套完整、规范的贷前调查标准,如果信贷调查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或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与企业合谋骗贷,则无法了解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导致风险产生。

2.虚假财务报表泛滥,信用评估形同虚设

长期以来,信贷配给是我国政府干预银行的主要手段,对信贷市场的价格和数量歧视引起市场分割,信息极度不对称。一方面,银行追逐高利率或照顾关系户而驱逐低风险的融资者,选择高风险的融资者;另一方面,为了使高风险融资者符合评估标准,银行或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粉饰财务状况,信用评估如同虚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3.信用评估机构各自为政,评级体系存在缺陷

由于没有科学的指导,加上各家信用评估机构缺乏联系和交流,整个评估体系的评估原则相当混乱,评定标准和数据指标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评定结果也比较混乱。信贷管理比较松的银行对企业的评级一般高于信贷管理比较严的银行,不同银行对同一家企业的评级甚至相差3到4级。

4.贷后管理粗放,不能了解企业的变化情况

虽然银行制订了严格的贷后管理办法,但是,实施起来却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正落实。往往是企业一旦得到贷款,就不再主动联系银行,发生如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管理层变动等重大事项都对银行隐瞒不报,如果信贷人员疏于管理,极端的情况是说不定企业已人去楼空,贷款已形成事实上的损失,而银行还浑然不知。

5.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可以避免由于分配不公产生的人为的不良影响。如果银行无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则会打击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他们会因待遇不公而产生怨愤心理,甚至会产生过激行动,在工作中牟取私利,产生道德风险。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1.改善征信体系

按照古典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充分流通,市场所有参与主体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目前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的信息流通障碍,商业银行应利用现有的法律手段改善在经营中不对称的信息劣势。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在信息拥有“质”和“量”上都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因此,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并在法律上进行适当监督,对于改善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是非常关键的。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商业银行要以《公司法》、《会计法》、《统计法》等法律为准绳,严格规范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使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标准化;同时,商业银行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信息公开程度,强化企业信息的社会监督和制约。

2.规范统一信贷业务流程

信贷业务流程是指信贷业务人员完成各项贷款业务所必须遵循的程序。严格按照流程来办理各项信贷业务,可以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格式化、规范化。信贷业务流程对各级管理决策者也是控制、检查、监督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多方位选择优良客户,多环节控制信贷风险,实时监测、预警信贷不良资产,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借助信贷决策支持分析和信贷经营分析的结果,构造了一条基于信贷业务环节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借助该流程汇集的大量相关业务信息,为信贷分析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分析数据,从而减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流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信贷流程图中的每一个分叉点即是银行的风险控制点。如实地考察阶段,如果信贷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情况较差,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则会提出否决的意见;如果调查表明该企业是优质客户,则进入下一步流程。为了确保流程图中每一阶段的准确性,还需对每一步工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使其不会因为人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即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文本,把对贷款企业进行分析的目标、内容和公式形成表格,由信贷人员在表格中对规定内容进行答题式选择、分析、填充,通过技术手段来规范和提升贷前调查水平,减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在整个贷款调查过程中,用以研究判断的因素仍应用了信贷五C原则,即借款人的品德、才能、资本、担保和经营情况。

3.提高信贷活动中的信息对称度

(1)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高效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CMIS)的标准是:数据能做到每日更新、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统计及查询功能,能为客户信用评估、项目风险评估、信贷组合分析、信贷风险分析等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和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日常检查工作提供全面支持,在提高银行与企业、银行内部信息对称度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有的商业银行虽然也建立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但在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功能完备性方面远未达到高效的标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改变独立各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利用的现状,统一配备专门力量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更新和管理工作,建立全行统一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信息共享率和利用率。二是保证系统基础信息内容的全面性,一般应包括:客户信息,即客户的信用记录,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抵押品、保证人基本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信贷业务信息,包括信贷业务所有的资料、合同、数据等;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地区经济、金融、法律、产品市场在内的综合信息。三是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客户信息。企业在借款时倾向于提供虚假信息,因而银行要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些企业制造的假信息,企业申请贷款时提供信息只能作参考,只有经过仔细甄别后的信息才能输入系统,并且对输入系统信息的可信程度要划分不同等级,以便于在分析决策时参考。银行应主动地尽量去搜集客户的信息,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经验,区分大、中、小型客户采取不同信息收集策略。对大客户委派客户经理专人管理,搜集企业全方位信息,注重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对大客户的信用评级,对客户所在行业风险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门研究,获取行业信息。对小客户采取联行征信方式收集信息,充分利用我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信息,注重客户的信用记录和非财务信息。对中型客户采取介于大、小客户之间策略。四是保证系统信息的时效性,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化经营环境中,借款人的情况是多变的,银行应该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及时更新有关信息,确保信息质量。

信贷业务信息对于上级行了解下级行、行长了解信贷员的信贷工作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尽快实行信贷业务网络化,使所有信贷业务必须在全行内部网络中办理,实现信贷业务信息全行联网,这样便于上级行及时、准确地掌握下级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对下级进行有效的监控。

(2)加强对CMIS信息的深度分析

对CMIS信息的深度分析会使风险信息得以较完全的披露,有利于防止产生贷前决策的逆向选择和贷后的道德风险。CMIS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并不能直接反映风险程度,只有在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深度的数理分析,才能使风险得以较完全的反映。

(3)实行客户经理制和完善主办银行制度

这两种制度的安排,都便于银行了解企业贷款前后的财务状况、实际经营情况和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信息对称度,有利于银行对企业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督工作,对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客户经理制是指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与客户,特别是重点客户建立一个全面、明确、稳定和长期的业务对应关系。客户经理的工作目标是全面把握客户的经营情况和业务需求,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内部有关部门,共同设计、实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客户经理作为商业银行的触角,可以深入企业了解其项目风险、经营能力、资金使用情况,为信贷风险管理获取第一手的详实的资料,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主办银行制度能使商业银行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能更详细、更具体地了解到企业的运作,有时甚至能参与企业的决策,这些无疑有利于提高银企间的信息对称度。但是,在推行主办银行制度时要防止企业对商业的过度依赖。主办银行制度还能通过银行与企业建立一种重复博弈的关系,使企业立足于长期合作利益,约束自己的道德风险行为。

(4)按扁平化要求设置组织结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三级管理的一级经营管理模式,组织层次太多,委托链太长,管理中的信息传递路线太长,失真度高,会使上级行与下级行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下级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创造条件。若按组织层次扁平化的要求,设立总―分―支三级行的组织构架,则可以缩短委托链的长度和信息传递路线,提高初始委托人与最终人的信息对称度,增强初始委托人对最终人的控制度,从而使最终人尽可能按照委托人所希望的努力负责程度进行信贷工作,人的道德风险因此会得到较好的防范。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赚取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合理确定财务考核指标,明确划分利润中心和责任中心。

(1)改进商业银行目前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最终会导致形成逆向淘汰机制即“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为了减弱、克服这种逆向选择效应,商业银行应改进上级部门对下级的考核标准,选择和设计不易造假或造假成本较高的考核指标。首先,这些考核指标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评价核心指标应由主要以存贷款指标发展为主转为以实际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为主,重点考察投入产出效果,强调速度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统一;二是评价指标由单一层次发展为多层次,使经营中非正常因素、隐性因素及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潜在因素表面化,克服评价内容的不完整和不客观;三是评价方法及程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加强定期考核;四是统一业绩评价标准,促进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在目前情况下,具体考核的内容可分为财务、客户、业务经营、学习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这些方面综合反映并兼顾了全行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滞后性指标和前瞻性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等多方面的业绩评价情况。在对内部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的考核中,强调“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建立纵向(分支机构)和横向(职能部门)的责任中心,以推行分部门核算为突破口,明晰各个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收益和经营责任。

(2)经营考核必须要求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有机结合

在对从事信贷业务人员的考核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必须与选拔任用方式、报酬确定以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合理调整评价方式,将其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挂钩;改变过去根据职务大小确定工资的方法,增加业绩含量的比重;改变过去员工之间收入差距很小的状况,根据市场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一般说来,在委托关系中,制约信贷人员从事道德风险活动的因素包括其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额外收益、工资激励、外部监督、未来收入预期以及惩治力度等。因此,为了防范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银行分配体制改革中应强化奖励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大违规和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严格的贷款决策责任制,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度,以此达到在金融交易中降低道德风险、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目的。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运作模式,信贷调查人员的贷前调查工作是决定一笔贷款是否发放的关键,信贷调查人员必须对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信贷审查人员和有权签批人则应对贷款决策负责,贷后管理人员则应按规定监督检查贷款发放后企业的运作情况及变化情况,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通过明确三方的责任,实施严厉的惩戒措施,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减少信贷风险发生的几率。

5.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挖掘和识别能力

产生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身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手段可以弥补人的能力的不足,为有效披露信息服务。因此,改善信息不对称局面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而全面、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依托于完善、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第一,要通过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引入内部信息网和全行性的中央数据仓库来构建全面的金融数据网络,并且使数据信息分析处理更加面向主题、更加集成、更加及时和更加稳定及可组装,为业务分析、市场营销及管理决策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第二,通过建立风险控制系统使全系统人员的越权和违规经营在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下无法操作,从而强化风险监控的效力和权威性,加强对员工风险行为的管理与控制,避免内部风险和道德风险。第三,通过建立决策支持系统,提高银行的战略经营能力,加强对客户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测,避免行业、区域投资结构趋同化,防止“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行业、企业投资方向失误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Brian.Coyle.信用风险管理[M].周道许,关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许光建,秦永良.非对称信息市场理论的贡献及其应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2(2).

[5] 姜崎.借鉴西方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估系统[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

[6] 胡希宁,步艳红.信息不对称与经济学的理论创新――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述评[N].光明日报,2001-11-20.

[7] 莫万贵.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