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归因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归因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职学校学生厌学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本文对中职学生厌学试作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归因 对策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表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差,意志薄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知识缺漏等。这种厌学现象的存在,如果任其发展扩大下去,必然严重影响学校教学效益的提高,严重干扰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中职学生厌学现象,必须认真调查,仔细分析,进行正确的原因分析,并作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这种原因分析即所谓的“归因”也就是对事物发展状况的动因进行倾向性的判断。正确的归因,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的因果关系,让学生认识到造成自己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能帮助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把自己学业成就低简单地归因到“能力低”这一简单片面的判断上。这样,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概言之,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可直接引导学生对学习环境认识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的变化,并通过这些系列的积累性的变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效益,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

下面我对中职学生厌学试作归因分析:

1. 学习欲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差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中有75%的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后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各类书籍;而真正能在课后主动地、自觉自为地看书、复习的同学,大部分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也正因为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差,所以中职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不够努力或者疏懒于学习,学习上进心明显不足。

2. 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较弱,常受消极心理暗示影响,无心向学,造成厌学情况

根据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厌学学生对自我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笨,学习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因为缺乏信心,常常会下意识地发出“我不行”的消极心理暗示,这样当然不可能集中精力去进行“讨厌”的学习。因而学习效果总也得不到提高,只是白白地面对着桌子浪费时间,而且也没有时间去干别的事情。不仅如此,学校的教学是集体教育,教学计划不允许等到所有的学生都完全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课程,因此无暇顾及听不懂的学生;学生则不得不让大脑去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许多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这就令学生十分为难,因而学习兴趣日低,学习成绩日降,对学习越发感到无聊。这种竞争中败北的懊恼情绪与学习这件事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厌弃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形成一种“脑封闭”的状况。

3. 学习的情绪体验较弱,很少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加上教师与家长的不恰当态度,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调查显示,学困生在班上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常受批评的比例达53%;犯错误后,教师也多以训诉的方式对待,教师耐心讲道理的情况仅36%。而学习好的学生常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并能更加积极地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得到各种启迪,使脑机能愈益发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由此可见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态度是学生厌恶学习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学生基础差,知识缺漏,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学能力差

有关心理研究表明:优等生与差生的认知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差生”的认知方式明显倾向于依存性,也就是说,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课堂学习中,由于学困生知识缺漏,基础差,学习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往往远远落后于优等生,需要更多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和阐述;学习同等教量的知识,差生要比优等生多付出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时间。

厌学现象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循环链。对这些厌学的学生来讲,在他们的身上常常既有认识障碍,又有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归因,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和学习成绩。

1. 有所针对,因人而异

不同类型的学生,其厌学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如对男生和女生,性格内向与外向、学业成绩的高低等,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符合实际的归因分析,得出不同的归因结果,采取不同的转化措施。比如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对他们的辅导补课,一般应该以小组、个别辅导为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来训练,化整为零,突破一点,再向纵深扩大,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进步,增强学习信心,这样逐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逐步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

2. 尊重信任,激励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人类本质最深切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到人的尊重与理解。优等生如此,学困生更是如此,可以说,尊重爱护学困生是提高学生成绩、解决厌学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能真心地从内心关心学困生或后进出生,那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逐步建立,学生对老师也就信服,“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就会努力学好这门课。

“让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先赞赏和鼓励”(卡耐基)。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应该充分留意,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必要表扬和激励,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据研究部门调查,超常智力者仅为2‰左右,智力缺陷者约为3‰,大部分学生先天智力差异,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所以教师应不定期地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名学生清楚自己学习差的真正原因,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信心,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比如,一些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下意识地把自己成绩差归结到自己“笨”,能力差,这时候 就需要老师耐心地疏导,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改变“自己笨”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一个人追求目标的强度与实现目标的价值量是成正比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远近目标。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具有求知需要、认识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在这种动机激励下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认识需求上的满足,是“自我奖赏”的最有效的方式以及保持不衰弱的求知欲望的持久动因。因此,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远近目标,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 耐心疏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通过对各类学生的了解,恰当归因,定期评价,耐心疏导,对学生所作出的消极的不正确归因,及时予以矫正,引导学生理解良好的学习成绩来源于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学业有所成就,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具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必须订出严格的学习计划,并养成坚决执行计划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厌学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为此,必须实事求是,准确归因,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整个班级乃至学校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熊逸民. 职业大中专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8).

[2]钱平. 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0).

[3]张彩侠,曹彬,杨新胜. 关于中职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职教论坛,2009(8).

[4]闫兵. 当前中职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