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能量头颅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能量头颅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回顾分析40例经过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双能影像学资料。结果:40例经过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9个,漏诊1例,诊断正确率高。结论: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98-01

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称为动脉瘤。按照病因分为先天性、动脉硬化性、感染性、外伤性或脑瘤所致动脉瘤。前两种占98%以上,后三种不足2%。颅内先天性动脉瘤为脑底动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中膜缺陷形成的。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者常为先天性,而且80%的动脉瘤发生于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即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发生于动脉环后部的包括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不到20%。动脉瘤按照大小可分为:小动脉瘤,直径小于10.0mm;大动脉瘤,直径 10.0-25.0mm之间;巨大动脉瘤,直径大于25.0mm。较大者瘤壁可见弧形或环形钙化,瘤体内还可以有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头痛、复视、眼睑下垂、昏迷等。

双源CT血管成像采用双能量扫描, 根据不同能量水平血管内含碘对比剂与骨骼的X 线衰减差异进行能量减影自动去除血管周围骨骼, 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本研究主要探讨双能量头颅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E-CTA检查的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从22岁~77岁,患者均经过数字减影啊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手术证实2例,共49个动脉瘤。DSA在DE-CTA检查后一周内进行。

影像检查: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机。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部,扫描定位像,并在定位像上选定扫描范围,范围从枕大孔至颅顶,进行双能量增强CTA扫描模式。常规颅脑平扫后行双能量增强扫描, 应用bolus tracking人工智能触发扫描,当感兴趣区(设在颈内动脉) 密度达到预设(110Hu)时延迟4 s后扫描自动开始。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5ml/s注射370mg/ml的非离子碘影剂60ml。随后以5ml/s注射等渗盐水50ml。增强扫描与平扫范围、层面中心、扫描视野等保持一致。扫描参数:两个球管电压分别为140和100 kV,准直器宽度128x0.6 mm,球管旋转时间0.28s /圈,螺距0.7。扫描所获图像实时传输至多功能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由两名有经验的主治或以上医师在工作站上调入所获得的140KV、100KV以及140KV和100KV两种能量混合的3组扫描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方法主包括去骨和非去骨的MIP、MPR、VR、CPR等,配合切割、旋转、阈值去除组织技术立体合成、显示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关系。重建层厚0.75mm, 重建间隔0.6mm。

结果:40例患者发现动脉瘤49例,漏诊1例。

讨论:DSA 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其空间分辨力高,图像清晰,可以动态的观察血管的走向,能显示细小的分支血管,但其是侵入有创检查, 操作技术复杂且耗时长,费用高,显示全脑血管需要多次造影,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明显加大;不适合危重及烦躁病人检查,且存在引起血管痉挛,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的危险;而且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可由于进入脑脊液的血液成分释放出活性物质,使脑血管痉挛,此时病人进行DSA检查,局部血管可呈串珠样改变,可能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显示。另外,DSA不能观察血管断面,不能检查血管壁的钙化与瘤体的关系,只能使用血管外部形态及内径变化来评价血管。

与DSA相比,CTA可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空间立体结构,并可进行任意方位和角度的旋转,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降低术中风险。另外, 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随访中更为方便。

普通CTA扫描,需要患者配合,保持头部不动,而且两次扫描床和球管的位置要相同 ,设定的扫描范围和起始位置要一致,才能使采集的数据空间位置相同,稍有变动就可导致图像失败,两次扫描使患者所受到辐射量大,时间长,这些均不利于重症、烦躁的患者检查。双能量CTA一次增强扫描就可得到3组相同位置的数据,不仅能得到保留骨质的CTA图像,而且能得到减影的图像,有效地避免运动伪影。普通CTA 重建过程中颅底骨质、钙化等的影响常使诊断出现偏差。双能CTA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它采用双能量减影技术,经后期工作站的分析处理, 能有效区分血管钙化、颅底骨质及充满造影剂的血管;而且其重建图像比螺旋CT 减少50% 时间[1] 。同时DSCTA 检查患者接受射线辐射剂量较多层螺旋CT 低。张龙江等[2]研究显示, 双源CTA 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95%, 特异性为100%。本次漏诊的患者因单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位于另一支大脑前动脉分叉处,且瘤体小于3mm。

结论.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传明, 王健, 戴明德, 等,双源CT 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及技术研究[ J] 中华实用与治疗杂志, 2010, 24( 6): 563-565。

[2] 张龙江, 柴学, 赵艳娥, 等, 双源CT 数字减影CTA 与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0): 1773-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