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应制造类企业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应制造类企业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就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探伤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类企业转型的一个瓶颈问题,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制造类企业中探伤技能岗位人才紧缺,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近年来,为解决探伤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问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超声波探伤人才培养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探伤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适应制造企业 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01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 2020 年珠三角地区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类企业必须调整旧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向注重高科技的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转变,走高科技产业之路,大力发展新型主导产业。探伤技术成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必备条件,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高级化。本文对《超声波探伤》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融入课程标准

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开展企业实地调研、网络调研、人才市场调研,分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探伤用人需求与现从业人员情况,分解超声波探伤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要求,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要求确定超声波探伤课程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超声波探伤技术技能人才,以常规探伤技能为基础,现代探伤技术为重点,校企共同建立《超声波探伤课程标准》。

2 构建“课内学习、岗位实践、探伤服务三结合”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以项目为纽带与“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东省地方铁路公司”等知名公司合作,并特聘了一批长期从事超声波探伤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围绕超声波探伤的技术问题,以及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探伤人才要求问题开展研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课内学习、岗位实践与探伤服务为课程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课内学习理论与实践一体,岗位实践分级步进,探伤服务贯穿全程,校企教师互兼互聘,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课程开发企业参与,360度考核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构建基于区域产业典型探伤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对区域内典型行业企业的探伤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工作过程,系统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样品前处理、探伤工艺分析、探伤仪、探头、试块、探伤灵敏度确定、探伤标准、探伤方法及注意事项、探伤案例等课程内容。针对区域产业,以第一线最新探伤技术技能应用案例开发课程,以企业的行业标准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超声波探伤课程人才培养从单一企业要求的“订单式”培养,逐渐转变到以行业标准要求的“标准化”培养模式上来,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教师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收集企业的最新探伤技术成功素材,成为典型案例运用于教学之中,促进教学改革与质量的提高。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按照探伤工艺流程的需要开发超声波探伤课程, 校企合作最终完成了《超声波探伤》网络课程。

4 建立人才共育的课程教学模式

校企双方并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校聘请公司主管、工程师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课程。公司全面参与实习管理与专业理论授课,制定实习管理细则和实施方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接受校企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公司设立 “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同学,以激励同学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公司兼职教师用真实企业案例丰富授课内容,使同学们享受到丰盛的企业文化大餐。在由公司培训讲师授课的同时,让学生直接深入到公司内部顶岗实习,了解企业运营模式,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境和企业文化,增加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认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通过校企的深度交流,公司也从中发现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引导与培养,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5 构建螺旋式尝试实践的学习模式

创新建立了弹性学制学习模式。校企共同构建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动态的尝试实践学习流程中发现问题、尝试学习、教学互动、实践探究,不断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技能,形成正确模型,提升发现与解决问题、表达与协调能力。学习制度转向校企合作,学习方法转向工学结合,教学评估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等等。

事实证明,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适应企业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开发课程,学校才会成为不被企业遗忘的角落。高职学校进行人才培育不能只是从已有课程进行,而要与企业共建课程,提高实效性。如果高职院校不能主动为企业服务,校企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导致企业不买账,那么开设再多的课程也是徒劳无益的。

参考文献:

[1]刘洪一.珠三角应对产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发展的行动策略[Z].2010.

[2]中国经济发展报告.珠三角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和预测[DB/OL].中国经济网,http://.

[3]谌新民,潘彬.产业升级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张仁寿,覃梓盛.产业结构演变与高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研究:高技能人才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评价[J].全国商情,2009,(12).

作者简介:陈选民(1963-),男,汉族,湖南人,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

雷洁(1964-),女,汉族,湖南人,学士,副教授,从事教育教学和交通控制研究,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

周玉海(198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教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