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个环境”与集体怀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个环境”与集体怀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2009年,根据上世纪50年代风靡法国的系列漫画《小淘气尼古拉》改编的同名电影登上银幕即获周票房冠军,并一举成为当年法国最卖座的电影。由文学作品到电影,这其中必需经过编导对原著的解构与重构。《小淘气尼古拉》的成功之处在其充分考虑到了两个环境——故事的文学环境与观众的审美环境,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更享受到一场集体怀旧

[关键词] 《小淘气尼古拉》 两个环境集体怀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24

永远长不大的“小尼古拉”,可算是法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形象之一。其出自上世纪50年代风靡法国的系列漫画《小淘气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尼古拉和朋友们的趣闻轶事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法国人走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代。2009年,根据漫画改编的同名电影登上银幕即获周票房冠军,并一举成为当年法国最卖座的电影。文学作品不等于电影,因此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也不必然等于电影的票房——这其中需经过编导的解构与重构。《小淘气尼古拉》的成功之处在其充分考虑到了两个环境——故事的文学环境与观众的审美环境,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更享受到一场集体怀旧。

一、两个环境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在其于1920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存在于人的意识或被直接体验的主观世界。”[1] 以传播学的眼光来看,这两个环境又可解释为“外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画面”。大众传播是横亘在真实世界与我们认知之间的中介,左右着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差异也由此而来,并最终形成“头脑中的画面”。而我们的行动,主要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即“头脑中的画面”,而非真实世界的。举例而言,美国电影常常将“功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中国元素的影片也就每每得见功夫,进而不少美国观众认为中国大多数人都会功夫,以至于来到中国以后才发现媒体塑造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迥然不同。[2]

将两个环境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改编的意义在于:第一,电影必须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精髓,将文学作品的语境与故事通过影像符号进行重构。导演必须充分考虑到电影与原著的契合度,以此来吸引作为目标受众的原著读者。在这一环节,《哈利波特》无疑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从2001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每一部续集的角色、内容甚至标题都跟原著一样,阅读原著以后,意犹未尽的读者们将电影当做了使故事具象化的最佳手段,在电影中找寻对虚拟世界的认同感。最终这一系列(共8部)的总票房达到了22.34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 [3]反观由2003年轰动一时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由于主演与原著人物的差异和对原著故事的断裂叙事,使得电影票房遭到了惨败。

第二,电影又必须独立于文学作品之外,要充分地迎合受众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习惯。首先,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电影的魅力在于运用声音和画面将文学语境具象化,带给观众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观影体验。2007年,由经典漫画《变形金刚》改编的电影在未上映前就吸引了大量眼球,受众一方面对电影重新演绎经典故事感兴趣,另一方面更憧憬着漫画形象如何变成影片中的“实体”。影片的制作公司更是提前放出变形金刚的电影角色设计图供受众讨论以积聚人气,为电影的热映提供了受众市场。其次,对于某些年代较久远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也应注意目标受众审美习惯的变化。比如2011年的《蓝精灵》,其原著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影片在上映初期也吸引了大量80后观众观看。然而,尽管故事十分忠于原著,但30岁上下的观众却很难再有心境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欣赏一部结构单一,情节简单,目标受众是不满十岁小孩的电影,其票房的惨淡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小淘气尼古拉》的两个环境

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对两个环境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即故事的文学环境——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与观众的审美环境——成人眼中的儿童世界。

首先,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可谓原著的精华,尼古拉和朋友们对成年人的生活充满童趣的解读让人忍俊不禁。电影严格遵守了原著的角色设置、故事脉络与叙事风格,将漫画的故事进行了合理的具象化。在角色设置方面,电影充分演绎了原著主要人物。让我们看看影片开始对人物的介绍:“阿塞斯永远吃不停,他梦想当大官,这样就可以随时吃大餐了;叶夫家很有钱,有很大的房子和花园,甚至有乖乖形状的游泳池;鲁夫喜欢捣蛋,但他的梦想是当警察;大家最讨厌阿南,他喜欢告密,但又不能对他怎么样,因为他戴着眼镜;克劳黛有一辆很棒自行车,他梦想成为自行车冠军;校长每次都说一样的话;训导主任老爱罚人写字;爸爸无所不能;妈妈永远想当妈妈……”通过影视语言,影片将人物形象和主要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故事脉络和叙事风格上,电影也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特点与整体漫画风格的片段:有一天,尼古拉的妈妈建议爸爸请老板及夫人来家里吃饭,以便获得老板青睐涨工资;但小尼古拉听到和观察到的结果却让他以为父母要生个小弟弟,不要他了。沮丧的小尼古拉请求朋友们的帮助,大家七嘴八舌给他出了一堆建议,包括送花、大扫除,甚至找罪犯领养弟弟等荒谬办法。与此同时,教育部长也要来学校参观,班级又换了严厉的代课老师,尼古拉和朋友们在学校也惶惶不可终日…… 电影将各种寻常人孩提时代可能遭遇的趣闻轶事进行叠加,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观众的神经始终被各种快乐的悬念吸引着,沉浸在原著漫画所勾勒的儿童世界中。

其次,电影充分考虑到了由漫画诞生到改编成电影的这50年带给法国社会的变化,在影片基调和角色设置上尤其注意迎合目标观众的审美习惯。虽说《小淘气尼古拉》是一部以儿童故事为主的影片,但其背后的最大的目标受众却是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成年人。因此,与其说影片类型是儿童片,倒不如说其是给成年人看的儿童片。大量伴随“尼古拉”漫画一起成长的成年人涌入影院,是欣赏影片,更是借影片缅怀自己的童年岁月。影片导演抓住目标受众的这一动机,不论是道具设置还是环境营造,都力图呈现出一个公众眼中的“没有瑕疵的法国五、六十年代”。整洁的公路、娴静的花园、熙熙攘攘的街道、满是微笑的人群,配合淡黄的色调,影片将法国人对那段岁月的美好印象充分过滤并细致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考虑到商业电影市场中成年人的审美倾向,导演在尼古拉父母角色上选择了法国演员瓦莱丽·勒梅西埃(Valérie Lemercier)和凯德·麦拉德(Kad Merad)。两名演员在此之前因《欢迎来北方》一片在法国可谓家喻户晓(该片也打破了由《虎口脱险》创造的长达42年的票房纪录)。较高的知名度和与目标受众年纪相仿使得他们成为了影片除儿童与儿童世界外另一个留住观众的重要因素。

在对《小淘气尼古拉》的改编过程中,导演注重了故事文学环境与观众审美环境的契合,在充分演绎原著精髓的同时针对目标受众重构了他们眼中的童年世界,使观众体验到一场集体怀旧。在电影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包含了儿童元素的“家庭类”影片一直是电影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反观摸索中的中国儿童电影业,或许能从《小淘气尼古拉》对两个环境的构建和“全年龄”观众的定位中得到启发。